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中原古傩的播迁与传承:“驱鬼——酬神——娱人”

2014/2/20 10:38:58 点击数: 【字体:

中原古傩的播迁与传承:“驱鬼——酬神——娱人”

芒砀傩神庙

    在芒砀山傩文化园的大门外,摆放着31个石磙傩面,其中的两面彩色石磙傩面尤其醒目,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这方土地傩文化的底蕴。

    傩神庙门口两侧柱子上“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向人们阐释着芒砀古傩的文化精髓、理念与地位。

    傩仪历代为朝廷看重。魏晋时期,傩舞与西域的面具舞相互融合,云冈石窟中已出现来自龟兹的乐舞。唐代,由于宫廷的重视,民间傩风、傩俗、傩艺十分盛行,傩祭、傩巫礼仪、傩戏傩舞形成了统一体,空前繁荣。唐代诗人孟郊在《弦歌行》中说:“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宋时,傩吸收了儒道释文化因子,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京都汴京(今开封)举行的宫廷大傩有千余人,声势浩大,且更接近现实。方相氏这个傩仪驱鬼英雄不见了,连同十二神兽诸角色也销声匿迹,他们被钟馗、五道将军、金刚力士、六丁六甲等所代替。在傩祭基础上形成的傩舞、傩戏大为发展。朱熹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

    中原古傩经历了“驱鬼——酬神——娱人”这一发展演变轨迹。

    到了南宋,一群戴着面具的傩汉,发动了一次宫廷叛乱,傩仪从此在宫廷中消失了。

    元、明、清时期,傩事变成了民间傩礼。在中原农村,还盛行着社傩、族傩、教傩、军傩和游傩,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周代开始的“乡人傩”歌舞仪式活动,在实行请神、酬神、送神三个过程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驱傩活动的遗风。

    汉唐时期,我国的古傩先后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据典籍记载,约公元612年,百济人到中国南方的吴国学习“伎乐舞”,移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这些地方至今仍有一定遗存,韩国称为“假面戏”,日本则称为“能乐”、“神乐”、“田乐”、“舞乐”等。

    民间保留的傩风傩俗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马紫晨等一批文化研究工作者对全省各县进行了一次傩情田野调查,发现傩在中原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山区和偏僻的地方仍保留有浓厚的傩风傩俗。

    据《商丘地区志》载,商丘至今仍保存着30余种傩味很浓的舞蹈,普遍存在的民间舞蹈有小车舞、挑花篮、二鬼摔跤、姜公背婆、大头和尚戏柳翠、花鼓、扑蝶等;民间大型舞队有鬼会、高跷会、竹马灯会、戏连会等;宗教祭祀舞蹈有挑经挑、婆媳进香、清皮吼、抬辇;稀有民间舞蹈有肘歌、鹬蚌舞、火老虎、蝶子舞,都蕴藏着厚重的民俗和古傩文化内涵。

    在“傩仪”(傩祭)方面,主要表现在丧葬、祈雨、禳灾、鬼节、蜡祭、祭灶、破台等方面。以前戏班对新建的戏楼、戏台或该戏班在此戏场的首次演出,为了不出意外、演出成功,都要循例“破台”,包括“祓台”、“跳加官”、“三出头”等三道程序。“祓台”是标准的“傩祭”遗存,大都离不开杀鸡、滴血、跳神、驱鬼、画符、念咒等傩制,一直延续到如今。就像渔民出海先祭妈祖一样,一个剧团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不经“祓台”便开锣演出,心里总好像不踏实似的。

    在傩乐方面,据《吕氏春秋》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葛天氏部落创制“葛天氏之乐”。

    这一古老的乐舞,吸附了中国民俗文化,形成了傩俗。以“社火”为主的庙会,始终没有摆脱“傩”的痕迹。数千年来,它从原始社会祭拜皇天后土的牺、牲,及“百兽率舞”的欢乐,嬗变为后世节日喜庆的“队戏”、社火,以及为还愿、驱疫、祭祖、纳福等各种活动所献演的“神戏”,几乎全都离不开“庙会”这一民俗文化的“核”。

    中原傩俗随人口迁徙传递

    如今,在中原大地,古傩成为珍稀傩文化遗存。而在我国的江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却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专家考证,这些地方的傩风傩俗保存完好,与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密切相关。

    夏、商时期,中原先民因战争离开故土,来到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定居下来,成了楚国的主体民族之一;秦汉时因战争,中原地区不少先民被迫再次迁居,来到湖南的湘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基本形成现在的局面。由此可见,西南诸地的傩文化,极有可能是在民族迁徙过程中从黄河中下游流域带去的中原古傩文化遗存。因他们地处偏僻山区,而使中原古傩在那里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傩堂戏是辅之以歌舞的祭神戏曲,湖南土家、苗、瑶、侗等族均有其演唱活动。自唐代以来,多在民间庙会、求子、还愿的祭祀活动中搭草台演出。清康熙年间即有大本戏《孟姜女》演唱的记载,同治年间逐步脱离酬神的傩坛登上高台演出。情调古老,声近土俗,音乐粗犷。演员仍戴各色面具,保留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面具多者36面,少者有5面,木质雕刻,神态各异。声腔多来自巫师腔和各地的民间歌曲,一般是“一启众和,锣鼓帮腔”。傩堂戏表演多与酬神法事有关的动作,如按诀、玩师刀、踩八卦以及武法事特技等。

    在四川,当地的羌、彝、苗、土家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视日月山川、树石林木为神的原始崇拜,实行着以龙凤牛羊等飞禽走兽为图腾的崇拜习俗。以至于如“跳朝盖”、“跳十二相”、“跳神”等祭天祀地、驱瘟逐疫的傩祭习俗和原始方式,仍完整地保存至今。其中,以驱瘟逐疫、还愿祈吉为主旨,集原始祭礼与戏剧于一体的傩戏剧种,如傩愿戏、傩坛戏、提阳戏、梓潼阳戏、师道戏、端公戏,庆坛以及民间流行的子孙坛、养生坛、野猪坛、鸳蔸坛、赵侯坛、罗公坛等民间坛事,遍布四川山乡。

    中原古傩在传播到华夏大地的过程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傩仪、傩礼、傩俗、傩戏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并扩散到汉文化圈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

    傩,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西,我们或许对它很陌生,但它从未离开过中原这片土地。 (原标题:中原古傩的播迁与传承:“驱鬼——酬神——娱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2-20)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