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被认为是上官仪墓所在地之一,2011年,渑池上官后裔复原了北仁村塬上的上官仪墓地,现已经修复建成了上官仪祠堂、墓冢和墓碑。
日前,风传陕西咸阳发掘的一代才女、“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墓将被回填,河南渑池的上官后裔建言陕西省相关部门,在原址上保护上官婉儿墓,或者将墓葬迁至河南。
“原地保护上官婉儿墓地,更会有利于提高陕西旅游的文化品位,由此产生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将远远高于一条道路或者一座高楼。”
史载,上官婉儿籍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地区,现如今,仍有数万上官后裔分布在河南的三门峡和信阳地区。
为什么要谏言迁墓至河南?上官姓氏和河南这个重要的姓氏发源地有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渊源? 记者王战龙文/图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发动唐隆政变,她与韦后同时被杀。
得姓于河南滑县
复姓,在大多人心中,或应是武侠小说中在江湖上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派,甫现身,不是外形俊朗衣帽华丽的翩翩公子,便是放浪形骸独步天下的武学奇才。
河南,素为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有100多个姓氏源于河南。上官也不例外,据考证,上官姓氏起源于河南滑县上官镇一带。
《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上官氏出自芈姓,始于春秋时期楚怀王的次子子兰。
关于姓氏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官职”说,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后人以其官职为姓,延续至今;另一种说法是“封邑”说,春秋战国时,公子兰封地“上官邑”,后人便以其封邑为姓氏。
“河南滑县东南是楚怀王祖先发迹之地,楚怀王宠爱次子子兰,便将祖先发迹之地封给了子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上官姓委员会秘书长上官英敏认为。
而现在的滑县上官镇,并没有上官姓氏,据了解,当地多为尚姓。一种推测是,上官氏族历经千百年繁衍生息,因多次遭逢诛灭九族之祸,有后代改为“上”、“官”、“尚”等姓,具体情况尚不得而知。
时至汉代,上官家族迁至甘肃,宋代大词人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记载,上官原为楚国贵族,汉代时,“徙大姓以实关中”,上官氏迁往“陇西上邽”——现在甘肃天水,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后部分迁至福建邵武,自此开始在全国开枝散叶。
到了隋唐时期,回迁至中原地带的上官后裔开始在政坛、文坛上崭露头角。
上官婉儿祖父墓地之谜
上官家族迁返河南的一脉,最为显赫的当属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唐高宗时曾官拜宰相。
史书记载,上官仪工于诗词,所写诗词“绮丽婉媚”,为当时达官显贵所追捧,被称“上官体”。后因曾谏言废除皇后武则天,与其子上官庭芝(上官婉儿之父)以“莫须有”罪名同时被诛杀。唐中宗继位后,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追封,“皆以国礼改葬”。
上官仪改葬何处?史书并没有给出详细的位置,上官后裔根据家谱等资料考证,上官仪的墓地可能存在于三个地方。
一、河南省开封府的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2004年,渑池上官家族理事会曾派人前往开封,遍访了开封市、县史志办、地名办、档案馆、文物局等单位,均查不到“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的地名,墓址也未发现。
二、陕西省朝邑县。上官后裔前往探寻得知,朝邑是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兴修三门峡水库时,朝邑县区大部分淹没,人迁外地,余部合并到大荔县,经查陕西省和西安市档案馆和大荔县志,均无发现关于上官仪墓地的记载。
三、渑池县北仁村。渑池县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载云:“上官仪唐贞观进士墓在邑北任村。”《河南通志》载云:“上官氏唐上官仪之裔祖居任村,分迁滹沱、仰光、浪地、八里寨、庄子、上庄、东川、西川、簸箕掌、西山、西河南等村,有宗谱。”
上官仪墓究竟位于哪?尚待考古部门的发掘证明。
上官仪家居渑池,葬于渑池?
作为上官仪墓可能存在的三个地方之一,上官氏族渑池后裔考证后认为,上官仪居住于渑池,葬于渑池。
沿渑池县城向北行50公里,穿过“十里画廊”,奇石嶙峋的韶山,利津古渡、恒陵秋草、涧源春涌等渑池古八大景,至黄河南岸小浪底库区,黄河在此豁然开朗,河水清澈翠亮,一派江南风光。
南村乡北仁村,据上官英敏考证,宋朝时称之为任村,王安石《书任村马铺》诗云:“儿童系马黄河曲,近崖河流如可掬。任村炊米朝食鱼,日暮荥阳驿中宿。”
村庄三面环水,和山西一河之隔,村北是一片高地,为韶山余脉——据传上古舜帝在山上演奏韶乐而得名,韶山南今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凤凰台”,新修的上官仪祠堂和隆起的大墓北望黄河,南依韶山。
“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北仁村塬上原有一片墓地,还有石碑,清楚记载的是上官仪的墓。”上官英敏说,新中国成立前,上官后裔每年都会来此祭祀拜祖。土改时期,坟头被平,墓碑被村庄榨油的作坊拉去铺地,后不知行踪。
北仁村原有两大望族——上官氏、戴氏,民间有“上尚书、戴布政”世代姻亲之说(上尚书指上官仪,戴布政指明代山东左布政使戴珙),对上官仪墓地亦有“头枕黄河脚蹬山,子孙世代当高官”之说。
2011年,渑池上官后裔复原了北仁村塬上的上官仪墓地,现已经修复建成了上官仪祠堂、墓冢和墓碑,计划下一步建设墓园大门、祭奠广场、碑林等。
“北仁村不仅是上官仪墓葬所在地,也是上官仪曾经居住的地方。”上官英敏说,上世纪90年代初,渑池的上官后裔启动研究上官姓氏及上官仪、上官婉儿工作。
《渑池上官家谱》载:仁村宝地天成,人杰辈出,唐相上官仪,昭容上官婉儿,明浙江松阳知县上官忠,陕西富田同知上官禧等皆为国之栋梁。已发掘的民国时期上官家族碑刻也显示,上官仪“家于渑北之任村,其吾宗之鼻祖”。
据传,上官仪字游韶,韶即取自于当地的韶山。
2000年,因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北仁村被淹没,大部分迁入渑池其他乡镇和开封,村庄曾保留的城墙等历史遗迹也就此淹没滔滔黄河之中。
司马光砸缸所救小孩即为上官后裔
在河南,上官后裔主要有两大分支,除了三门峡地区,另一脉主要分布地在信阳光山。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人尽皆知的故事《司马光砸缸》,讲述了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和伙伴们在后院玩耍,一小伙伴不慎掉入有水的深缸,他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史载,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曾任光州光山县令,司马光出生信阳光山,于是便给他取名“光”。鲜为人知的是,司马光所救的小孩便是上官后裔。
“司马光当时砸缸所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上官同君,深圳王牌城市研究院董事长,信阳光山县人。他说,现存的光山县上官姓氏家谱中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大多知晓此故事。
据考证,上官尚光成人后移居光山城西的龙堤南坡,并建造了一座“感恩亭”,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或尚光岗。这也是光山县城西上官岗村地名的由来。
上官婉儿墓如何保护
在传出上官婉儿墓将被回填的消息后,11月中旬,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上官姓分会“上书”陕西省文物局,建议在原址上保护上官婉儿墓,或者将墓葬迁至河南。
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回应称,现墓地并未回填,具体如何保护尚需工程专家、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论证。
11月16日~17日,上官后裔在福建安溪召开了第五届上官姓氏文化研讨会,针对上官婉儿墓,上官后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和国家、陕西相关部门沟通,呼吁陕西方面本着“还原历史人物凝聚正能量”,重建保护上官婉儿墓地,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据了解,他们初步形成了两个保护方案:一是建议陕西方面在上官婉儿墓原址上就地保护,另一是,通过商业运作,建立上官婉儿文化产业园。(原标题:传咸阳上官婉儿墓将回填 后裔:原址保护或迁至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