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河南博物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共同发起,国内20余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在河南省博物院开幕。这次展览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鼎”专题文化展,集结了国内140余件套文物精华藏品,堪称“鼎”之盛宴。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1月5日结束,市民可在国庆期间参与到这次巡“鼎”之旅。 郑州晚报记者崔迎文/图
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器皿,最早作为炊具出现于中原地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说,鼎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商前期的卧虎兽面纹方鼎、西周早期的作宝鼎、春秋时期的秦公鼎、北宋的牛鼎等青铜重器全都汇聚于此,这是国内首次如此大规模的鼎文化展。”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现场惊呼,“真的令人震撼!”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件套文物精华藏品,虽朴实无华,但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乳钉纹红陶鼎,从8000多年前穿越而来。这件鼎为夹砂红陶,手工捏制而成,腹部饰有乳钉纹,不仅增加美感,更起到加固器身的作用。这也是目前发现时代最为久远的陶鼎。而古老而神秘的大禾人面纹鼎来自湖南省博物馆,是商代后期遗物,鼎腹四面各铸一人面兽身图案……它给人留下的不仅是精美的造型工艺,更有着无限的历史遐思。单霁翔认为,此次不仅展出了中华民族象征“鼎”的故事,更展出中国历史与故事。
阔别已久的克鼎团聚中原
140余件宝贝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
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 寺任村,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腹内壁有铭文290个字, 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据河南博物院专家介绍,大克鼎出土后,为清代著名收藏家潘祖荫所收藏。抗战时,日寇曾觊觎此器,潘氏孙媳潘达于将鼎深埋宅中躲过这次劫难,新中国成立之初,潘达于毅然将此重器连同另一西周重器大盂鼎捐赠给国家。
从不曾走出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这次来到河南博物院还有更为动人的故事,即与“亲兄弟”——与大克鼎同时出土的小克鼎团聚,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的克鼎一同展出,让阔别了两个世纪后的“亲兄弟”团聚。
而曾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随州曾侯墓地刚出土的铜圆鼎,也在这次展览中首次与公众见面。
记者获悉,“鼎盛中华”展览期间,各种关于“鼎”的主题互动活动丰富有趣,市民可以参与画“鼎”、拼“鼎”、书“鼎”等活动。此外,河南博物院还将举行《会讲故事的鼎——克黄之鼎》《攻金铸鼎——杜岭方鼎的铸造工艺》等公益讲座,市民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鼎的内涵。(原标题:140件重器聚中原 名鼎盛宴件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