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梅花奖三十年思辨

2013/9/17 11:05:07 点击数: 【字体:

  梅花奖由1983年起始,到现在整整30年了。这30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社会大变化大发展的30年,也是我们戏剧艺术继往开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30年。

  梅花奖的30年始终是随着中国戏剧环境的需要而发展的。我记得蒲剧任跟心获奖首届梅花时还不到20岁,而且不止她一人,显示了对小青年幼芽的重视。同时,对“文革”后复出的、年近45岁之限的大青年更给予热情的关照。1986年上海昆剧团华文漪、蔡正仁等一团5人联袂获奖,重新焕发了他们的艺术青春,对昆剧振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也使各剧种这一代的演员们受到鼓舞,成为梅花奖早期一景。

  估算到形势会有更大进展,梅花奖于1994年创立“二度梅” , 2002年更建立了“梅花大奖” ,成为梅花奖历史上重大的体制创新。它表明了艺无止境的真理,鼓舞了“强中更有强中手”的艺术竞争心,体现了中国戏剧艺术迫切要有高的、更高的表演艺术大家和作品的需求。

  梅花奖进展顺利,但是我们戏剧的大环境却不顺利。特别是地方戏曲,许多剧种剧团都日益衰落以至消失,艺术骨干力量严重不足,观众大量减少,处境十分艰难。可贵的是,我们可爱的戏剧工作者没有被巨大的困难吓倒,依然甘守清贫,艰苦创业,努力创造,使我们每年都还能看到若干精彩的演出。可以肯定地说,这其中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梅花奖的内在影响,包括已获奖者和拟争奖者,他们在用自己的血汗浇灌着舞台之花。由此,我想我们有理由说,近60个剧种中的600多位梅花主人已形成中国舞台艺术的一个整体力量,一大笔艺术财富、雄厚资源,凭借他们以及同他们合作的伙伴们所具有的艺术竞争力,可以肯定在今后中国戏剧振兴的征途上必会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创造出适应新的社会时代的优秀新作。

  戏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艺术和集体艺术,梅花奖任何一位获奖者其所以获奖,都不是一人之功,而他的获奖也必将对他的合作者、对其他艺术因素以至他的剧团剧种产生影响。一个人如此,一个时期的几百个获奖者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如此。30年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更应该探讨探讨梅花奖作为一种表演奖,在这一时期对戏剧艺术的各种因素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有什么历史意义。

  梅花奖强调争奖者必须有优秀的完整本戏,显然推动了争奖者及其剧团进一步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重视,促进了后来的争奖者更加关注戏曲文学的繁荣。这是一。

  梅花奖重视争奖者所演剧目的演出完整,重视在舞台合作中的个人突出(实际上没有好的合作也就难有正确的个人突出) ,这也就带动了许多剧团提高舞台艺术完整性的风气。这是二。

  30年来,我们的梅花园中成长了尚长荣、裴艳玲、宋国锋、茅威涛、顾芗、沈铁梅、冯玉萍等“梅花大奖”人物,足以成为当代中国戏剧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家,足以在世界舞台上显示中国的艺术实力,是在中国戏剧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事。获奖人物也应该认识自己的作用与责任,从而更加谦虚谨慎,继续向艺术更高峰攀登。这是三。

  还有一项最必要的探讨: 30年下来,梅花奖获得者的表演,普遍显示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胜利。“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一开始就是梅花奖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梅花奖获得者的品位价值远比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一夜成名的所谓“星”们的价值为高的原因。这是四。

  由于梅花奖对德艺双馨有高度要求,从而也使获奖者的道德风范产生广泛影响。优秀演员首先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这也已经是人们的共识。这是五。

  梅花奖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我提出三方面的问题,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戏曲表演艺术,在广泛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应有系统完整的理论阐述和探讨,也就是袁雪芬同志常说的建立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梅花奖30年来,许多获奖演员撰写了大量自己的表演心得体会(还有许多未曾获奖的演员也写了不少) ,充分运用这些资料,逐步探索戏曲表演的原则、规律、方法、风格,研究其历史发展、成就与不足,形成中国特色表演理论,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今后10年,非常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戏曲剧种多,情况复杂,获得梅花奖是个人的成就,当然也是剧种的成就。我们需要通过梅花奖获得者的努力,积极发挥这些成就资源的良性作用,促进剧种——包括那些尚未进入梅花奖的剧种的艺术提高,使凝固的有所突破,使浅易的有所丰富,共同提高。这更应该是当前比较迫切也是长远的历史任务。

  还有一点,要大力加强梅花大奖获得者(包括今后还将出现的)的工作。一方面,现在几位大奖得主都还在壮年,不能把大奖作为自己艺术的顶点,还要继续创造,演出更多优秀剧目。另一方面,梅花奖和大奖得主所在的剧种剧团更要多方努力,加强对他们的表演艺术的学习、总结和宣扬,创作、写书、传授,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者型和事业家的大演员,成为像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前辈那样,一生没有得过任何表演奖却是家喻户晓、全国知名的文艺伟人。这也是我们振兴戏剧所必不可少的要求。

  梅花奖30年华诞,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们相互祝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喜气洋洋。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是在中国戏剧,特别是戏曲相当不景气的境遇中纪念30年的。我相信我们不会,也不应丧失信心和勇气。在梅花奖的第四个10年中,全球化的浪潮还将继续冲击我们,许多庸俗低陋的所谓艺术还会继续侵蚀我们,中国戏剧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全面振兴。难道我们能因此而畏缩不前,听天由命么?当然不会!中国戏剧从来都是在各种艰险复杂的道路上曲折奋进的。梅花奖以及地方上多种表演评奖中所聚集的人才现在显然已成为一支具有强大艺术竞争力的骨干队伍。这个队伍一年一年还在发展壮大。我们现在有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又有同广大戏剧工作者和观众联系的群众路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途上,不会没有我们应有的位置,也不能没有我们应该作出的贡献!(刘厚生  中国剧协顾问、戏剧理论家)(原标题:梅花奖三十年思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3-09-1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