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影视明星郭晓冬主演的话剧《钢的琴》亮相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事实上,现在的话剧正在流行“影视风”,从《步步惊心》到《失恋33天》,从《红玫瑰与白玫瑰》再到《钢的琴》,近年来由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话剧数量正逐步增加。
对于这种模式,有人称之为话剧界的“拿来主义”。这些年,一方面由于民营话剧团和年轻表演者的参与,话剧市场本身正在被逐步盘活,另一方面已经红火起来的一些影视故事情节模板,也较易与舞台表演“打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一剧本的话剧表达完全有可能超越影视表达。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话剧兼具文学性和戏剧性,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同样,话剧的真切现场感也是电视剧或电影所做不到的。
把热门的影视作品搬到话剧舞台上,确实可以实现“借鸡生蛋”的效果,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电影改编的话剧,重在从银幕到舞台的转换,尤其要体现话剧舞台空间的鲜明特色。观众对于此类作品的热衷度不完全取决于之前的“品牌知名度”,观众更希望看到相同情景、风格、角色演绎出的新内容。在舞美灯光的渲染下,观众离舞台的距离近了,似乎离人物的内心也近了。有些电影被改编成话剧后和电影版相比,冲突更明显,张力更大。
但是,即使借助种种改革的努力,话剧市场目前已经逐渐趋于活跃,却也不是每个话剧剧本都能十拿九稳。通过借用影视作品的“剩影响”和“剩收益”保证舞台剧的票房,是话剧制作人的愿望所在,而影视作品的“粉丝”们对剧本的狂热是否能延续,则要看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名导演何念监制的作品,今年年初的话剧版《步步惊心》开演前已出票过半,而话剧版《失恋33天》在售票之初除了吸引“老粉丝”外,并没有立刻引起其他普通话剧观众的浓厚兴趣。(汪汇 许晓青)(原标题:“拿来主义”能否复兴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