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省市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上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应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民俗传承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在建设中要重规划、重内涵、重保障,凝聚村庄的精气神。
三个必要性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必要性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偏重政治教育和政策宣传,文化建设只注重娱乐、休闲,而对村民的道德教育有些忽略。建设文化礼堂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
二是传统文化传承弱化。农村青壮年人大批进城务工,农村文化缺少生机和活力。从前村里唱社戏、办庙会、闹社火,群众劳动之余享受着文化的滋润。如今,这些村落文化在农村得不到传承,传统民俗逐渐消亡,新的民俗却没有形成。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将成为全村村民的精神向往和心灵依托。
三是精神情感压力增大。农民群众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乡里邻居间渐生陌生感,少串门,少交流,农民的思想情感无处宣泄,公共交流空间减少,邻里间的友情、亲情逐渐淡化。创建农村文化礼堂能使整个村庄的集体意识、邻里关系得到改善。
凝聚精气神
文化礼堂建设的关键在于把政府建设文化礼堂的外部推动力转化为村民普遍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需求,把文化礼堂从物质的外部形态转化为村民观念中的精神和情感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提升精气神,使之真正成为“精神家园”。
要把握思想性,提升社会核心价值之“精华”。家庭、村庄和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各个成员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才能产生凝聚力。在乡村民俗、乡风礼仪的传承上,着力倡导寓教于乐;在活动的内容上要体现孝、诚、礼、实、仁、义等地域文化之要义。文化礼堂建设必须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和文化熏陶。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抚慰作用和凝聚作用,筑牢农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要突现本土化,集聚文化礼堂之“人气”。从设施层面说,农村大多比不上城市的先进,那么如何才能有“人气”呢?农村虽设施简陋,但和城市比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因而,我们在文化礼堂建设上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做足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和礼仪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文章,整合这些散落于民间、存活在百姓记忆中的文化资源,成为农民群众自我教育、健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教材。传承地域文化,彰显文化礼堂的生活化、本土化和内在化特质,避免文化礼堂建设的千篇一律。同时,聚人气更需要强化管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群众主体地位。
要注重长效性,彰显文化育人之“神韵”。首先,文化礼堂要有庄重的文化印记,包括规范元素和个性元素,发挥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认同感。其次,要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把政府的推动力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第三,要以村落文化传承为契机,赋予民俗礼仪、节庆典礼等内容,传承民俗文脉,提升村民素质。第四,要科学规划,符合群众意愿,要配置好设施设备,建立长效机制。
把握四个关系
要在布局上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在文化礼堂的布局上,首先要强化整体意识,整合村级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利用好村级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实现村级文化资源布局从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文化场馆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着力提高村级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发挥好每个文化分中心的功能作用,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的原则,尽可能合理利用好每一个活动场所、每一条文化长廊、每一件文化设施,提高村级文化场馆和设施的使用效率,方便农民群众参加活动。
要在功能定位上处理好“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要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的新平台、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在文化礼堂活动载体设计上,不能简单停留在“求热闹、求娱乐”的层面上,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积极构建农村新的教育引导体系。
要在建设路径上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乡镇街道既要注重标准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只有抓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做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文化礼堂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
要在工作任务上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骨干,真正发挥好农民群众在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礼堂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挥作用。 (原标题:让农村文化礼堂凝聚村庄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