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专家:“博物馆现象”不可能真正保护古村落

2013/8/9 17:20:07 点击数: 【字体: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有这样一群古村落,村民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走在这里,仿佛是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满眼望去都是温暖的生活场景,这户人家在炒新茶,那户人家在生煤炉,竹筛挂在门上,里面晾晒的是太湖虾干,院里一小筐是刚采下的、带露珠的茶叶……

  “天然博物馆”状况堪忧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苏州吴中区明月湾村的赞誉。

  如今,“诗一样名字,画一样村落”的明月湾村,交通便利、游人如织,少了份往日的幽静。然而,古宅、古祠堂、古寺加上那棵1200岁的千年古樟,都在告诉人们,它依然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淳朴山村。

  “在吴中,像明月湾这样的古村落共有11个。”苏州市吴中区区长金洁告诉记者,2005年,苏州市公布的首批14处古村落和60处控制保护建筑,有11处古村落和59处古建筑都集中在吴中区太湖之畔的东山和金庭两镇。“吴中的古村落数量不仅位居江苏省前列,在全国也不多见。”

  “古村落保护开发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吴中古村落处于‘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境地。”苏州市吴中区文体局局长唐峥嵘表示,目前吴中区已开放的古村落达5处,陆巷、明月湾和三山岛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旅游示范点,陆巷、明月湾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然而,还有很多古村落处于“飘摇”之中,“它们就像开发前的陆巷或者明月湾,仍然期待保护”。

  在吴中区东山镇,建于宋室南迁后的杨湾古村,是江南地区明清时期民居风貌的“天然博物馆”。这里不仅明清建筑数量多,而且档次极高,仅国家级文保单位就有元代轩辕宫、明代怀荫堂与明善堂三处。杨湾古街全长1461米,两侧的幽幽小巷里,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建筑比比皆是。然而受江南气候、自然风化等原因影响,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也面临着生存危机。

  在吴中东山镇杨湾村主任黄姜峰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藏身”于深巷中的久大堂。这足足有2000多平方米的老宅,许多构件已经残破不堪,楼上早已不能住人了。尽管损毁严重,但屋顶横梁处的木雕图案仍然生动逼真,特别是彩绘部分,依旧清晰可辨,“每次文物专家来都会感叹,说这应该是江南一带最清楚的彩绘了”。

  如今,走在杨湾“人”字形的青石小路上,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映入眼帘的是破败的古式建筑和墙体上刺眼的“危险,勿近”红字。根据调查,杨湾村所存的39处明清建筑绝大多数都处于“危房”状态,导致其还不具备复制陆巷或明月湾开发模式的条件。

  “古村落是吴文化的‘活化石’,保护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开发利用。”吴中区认识到,保护古村落,并不只是保护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而且要重视整体环境和综合景观环境的保护,体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和协调统一。

  创新机制,突破资金、产权“瓶颈”

  在很多古村保护专家看来,资金匮乏已成为古村保护的普遍难题。“修缮这些古建,需要修旧如旧,比如古砖、古瓦,都需要特别订制,光这笔开销就是不小的数目。”

  “早在2007年,吴中区便已编制完成区内11处古村落的保护开发规划,但资金问题一直拖延着进程。”金洁说,近年来,吴中区已先后投入1.5亿元进行古村落的修缮、维护和开发。而根据规划,11处古村落保护开发预计总投资达到25亿元。“单靠政府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

  吴中区金庭镇古村保护办负责人邹永明也告诉记者,明月湾自启动修复工作起,政府就在不断投钱。“但这条路太狭窄了!”邹永明坦言,古宅修缮十分昂贵,修一座可能几十万元,也可能几百万元。“2005年以来,明月湾已累计投入近7000万元,我们是勒紧裤腰带在保护一个古村落。”

  制度创新成为必然。2005年,苏州颁布全国首个地方级关于保护古村落的政府规章——《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首次允许以股份制形式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经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村落保护。吴中区紧紧跟进,2006年成立了苏州太湖洞庭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得益于该《办法》的实施,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的陆巷古村以“镇旅游公司牵头,村民以古建筑入股,民间资本合作”的方式,正式走上了旅游开发之路。经过一年的酝酿和磨合,该村分别由政府和民资修复的惠和堂、宝俭堂、怀德堂等5个明清古建筑已对外开放,投资者则分别按古宅大小、价值的不同等级,参与收益分成。

  在明月湾,通过股份制改革,古村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政府选中七八幢古建筑,对这些老房子进行评估作价,然后成立旅游股份公司,村民以评估所得的股份加入,年终分红。”邹永明介绍,为解决农民的眼前利益,村里还规定,如果旅游公司没有盈利,就按照房子面积每年进行补贴。于是,古村的保护开发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吴中区发现,“投资修复换古建筑经营权”这种方式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邹永明解释说,房子始终不是自己的,对于有意购买古建筑进行开发保护的民间资本来说,只能“望宅兴叹”。

  为解决棘手的房屋产权问题,2012年6月,苏州出台《关于加强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其核心点就在于打破民间资本投资保护古村落的政策瓶颈——村落中的古建筑可以由政府或国企打包回收,转宅基地为国有土地,改变产权人后,古建筑的修复可以吸引民间资本来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还能买下房屋,以实现更长久的保护和稳定的收益。

  避免空心化、同质化和“博物馆现象”

  “随着古村落房子的拆除和居民的减少,由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逐渐被瓦解,很多代代相传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说道。

  在古村落日益“空心化”的今天,如何把外出打工的村民“拉”回古村落?吴中区认识到:通过发展旅游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路径。村民们不仅生活在村子里,也以生活的方式工作着,以一个“活村庄”的形态,保护着历史的遗产。

  “古村落的保护不是静态的,‘博物馆现象’不可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古村落。”苏州吴中区区委书记俞杏楠认为,让古村落能够被动态地保护传承下去,以挖掘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为基础,是保护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古村落群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不以GDP考核政绩,不允许工业进入,也不进行房地产开发。当地人说,“我们用‘不发展’,保住了苏州鱼米之乡和田园的风光”。从“运河时代”迈入“太湖时代”,从三个“4A”景区打包创建成为一个“5A”级景区,吴中的古村落旅游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吴中区旅游局更是将陆巷古村、明月湾古村与石公山、林屋古洞等景区以及“太湖三白”(白虾、白鱼、银鱼)相串联,推出了“江南古村文化体验之旅”。

  “古村落的开发一直是旅游业界的难题,既要进行旅游开发,又得保住古村落的文脉。如果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了古村落的原生态,这在吴中区是绝对不允许的。”邹永明介绍,2006年明月湾开放之初,村里投建了一个日处理4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但随着游客大量涌入,这样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已不能满足村民需要,2007年,村里再次投建规模为400吨的污水处理厂,保证了村庄的整洁卫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开始回归古村落,每逢节假日,陆巷古村都会推出东山猛将会、东山台阁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闹非凡,令人叹为观止。古村落“复活”,使得静谧与生机在这里和谐共存,勾起了人们对故乡民俗、传统文化的美好向往。(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原标题:专家:“博物馆现象”不可能真正保护古村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3-08-09)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