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世界名城当中,景德镇极其特别:仅凭陶瓷制造业这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长达千余年而不衰,世所独有;其陶瓷文化积淀之丰厚,举世无双。
景德镇的历史,决定了景德镇的今天;景德镇的今天,也预示着景德镇的未来。
景德镇人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恢复并重新闪耀千年荣光。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典型的、纯正的中国文化”
一条宽阔的河流贯穿了景德镇城区,它就是景德镇人的母亲河——昌江。从瓷土运输、瓷料制作、制瓷用水,到瓷匠往来、瓷器流转。千百年来,它曾为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如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场景早已不见,但悠悠碧水始终奔流不息。闲暇时,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校长陈雨前喜欢到昌江边漫步沉思,追寻瓷都的过往,探寻景瓷的未来。
陈雨前并非在景德镇土生土长,然而自28年前来到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至今,他已完全地融入景德镇,把自己的几乎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上,并首创了“景德镇学”。“陶瓷是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之一。”陈雨前说,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典型的、纯正的中国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同质化背景下,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是中国‘保根文化’的典型代表。”
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放在文明史的层面来观照,是当代景德镇人在历经瓷业起伏兴衰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延续千年的陶瓷文脉是体现这座城市唯一性的重要特征。”景德镇市市长刘昌林说,“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几经兴衰,现在又走到了历史的关口。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传承和利用传统陶瓷文化资源,把握市场需求、现代时尚和世界潮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重塑瓷都品牌地位。”
正是因为几经兴衰,景德镇人很清醒地直面现实,审视自身。陈雨前说:“中国的陶瓷文化曾在世界上领先近千年,但自从制瓷工艺传入欧洲,已经被迅速赶超。现在,世界一流的陶瓷品牌都诞生于欧洲或日本等地区,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复兴中国的陶瓷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陈雨前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拥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称号的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曾任职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在政界、学界、陶艺界的丰富经历,使他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状态,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
冯林华说,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伟业的组成部分,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但‘景德镇’这一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在世界上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还没真正得到很好的体现。”他坦言,“这些年,景德镇干部群众为陶瓷文化的复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然而从一个国家级民族传统产业发展而言,要把‘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仅靠地方的财力和能力来支撑推动是不够的,尚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支持。”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艾春龙与冯林华持相同的观点:“景德镇是个非常特殊的城市,有着历史形成的独特的陶瓷文化生态,这种包括地理生态、生活,以及与陶瓷产业相关的生活方式、习惯和习俗在内的陶瓷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亟须国家给予更多关注,并从高位予以推动。我们迫切期望国家尽快把景德镇纳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加大对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寻求支持,并不意味着只是“等、靠、要”。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介绍,景德镇在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制定出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很多工作已在稳步推进。
“我们将着力提高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引领力、传承力、创新力和传播力,立足陶风瓷韵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把景德镇打造成国内外富有影响的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继承与创新完美融合的文化强市。”邓保生说。(原标题:复兴中国陶瓷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