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非遗保护 助力世界文化认同

2013/6/17 9:32:56 点击数: 【字体: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10周年。为此,在正在举行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作为非遗节的重要项目之一,纪念《公约》通过10周年大会也于6月14日至16日举行。30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对《公约》通过10年来在世界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会议还通过了《成都展望》,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公约》缔约国未来10年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发展方向提出愿景和建议。

  《公约》改变了世界对非遗及其保护的认知

  自2003年《公约》通过至今,全球已有153个国家成为《公约》缔约国。《公约》批约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通过的文化领域的其他公约。

  在纪念《公约》通过10周年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公约》如此空前的批约速度恰恰体现了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的原则,体现了全世界人民对这一原则的一致支持,并认为国际合作是实现《公约》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指出,《公约》通过10年来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全世界对非遗及其保护的认知。“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但是由《公约》所引入的新的术语和定义却成功取代了旧概念,并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也逐渐形成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深层次的和全新的见解,这促使许多人摆脱过往观念的束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看待这一问题。”

  与会人员认为,在环境污染、战争冲突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非遗的保护工作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公约》则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出了一个终极目标。

  “《公约》是非常灵活的,它所构建的框架既有全球范围内的普适性,也具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具体特点的变通可能。每个区域、每个国家每天都在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经历着变化。因此,《公约》的实施在每个国家层面都是非常具体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则是每一个缔约国都努力投身非遗保护这项事业,并通过广泛的国际沟通与合作推动它的发展。”来自巴西的社会和人类学专家安东尼奥·奥古斯特·阿让特说。

  我国非遗保护体现了对人的充分尊重

  在纪念大会上,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分别就近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中国于2004年批准加入《公约》,成为早期缔约国之一。根据《公约》的原则和精神,中国政府启动并完成了第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认定了四批1916名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命名了41家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管理部门还启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展了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的建设以及全国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工作。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目前已有37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中国承办首届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华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提供能力建设服务, 并创办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世界各国在非遗领域的展示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这一系列努力充分印证了中国政府践行承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符合实现中华民族富强的愿望,顺应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赵少华说。

  王文章也表示:“近10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得到了有效推进,可以说,非遗保护在中国成绩显著,得到社会公众高度认同。”他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非遗保护工作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得到重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对文化的认知、特别是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具包容性。“以人为本的社会,必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对非遗的保护,适应了中国社会对人的整体发展日趋尊重这样一种必然的要求。”

  《成都展望》强调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为期3天的大会在与会代表的充分交流与沟通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最终形成和通过了《成都展望》。

  《成都展望》指出,2003年通过的《公约》通过强调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在非遗的认定及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了一种全新模式。然而《公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此基础上,它呼吁各方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以确保公约能够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它强调,建立在非遗基础上的包容性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人都具备在未来的世界中生存的技能。为此,包容性教育应该包括非遗所承载的知识等相关内容。它呼吁教育工作者、相关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承认,非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位置。

  《成都展望》认为,非遗在帮助社区、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帮助受灾社区、灾后重建、恢复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成都展望》还提倡要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它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遗项目原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它坚决反对改变非遗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

  此外,《成都展望》再次强调了维护非遗的存续仍将是《公约》的核心使命。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仍是传承非遗的主力军。它再次承诺要让非遗为提升创造力、促进对话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标题:非遗保护 助力世界文化认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3-06-17)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