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城总有几条老街,这些老街就是人们认识这个城市的窗口。老街上大都开着店,这些店铺卖着不同的商品。那些商品特别是反映这座城市特色的商品,会使你有特别的感触与兴趣。老街上的老字号,挂着的老的招牌,老式的门面装饰,正在售卖的经久不衰的老东西,都透出那种历经岁月的沧桑和历久弥新的感受。 北方街上的老店铺建筑有的还做出花样繁复的门脸,像老北京、老天津的店铺,从门脸的花饰和格局上就能看出它的年代和是卖什么东西的。像古城平遥的街门楼,每一家店面总的看差不多,仔细看每一个都不相同,特别是走到巷子里,相邻两家的构架、花饰、题额绝对不同,这和过去风水要求的缘故有关,也是古街的特色之处。江南也一样,过去大街上的当铺、药铺、钱庄都做有高大的墙门头,高墙壁立,只开一个门洞进出,到院子里才能看得到门面柜台,这是因为有的买卖是大生意,要安全保密。一般的店铺都是排门板,白天这些门板被卸下,露出里面的柜台、货摊。一座城市一个样,都有自己的特点。街上也常有住户,一些住家的开门也就在大街上,店铺里也有住家,前店后宅、下店上宅,楼下开店,楼上住家,所以街上就有人气,特别是晚上客商散尽了,住家人到街上活动,热天就平铺了门板吃晚饭乘凉,白天老街都是熙熙攘攘的,夜晚人气也是旺的。到了中国南方广东、广西,岭南一带,天气热,下雨天多,就出现了骑楼街,店铺外面有廊子,可以遮阳避雨,给行人、顾客带来很多方便。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到岭南的一些城市去,特别注意到,有些不是骑楼的店铺做生意都在第二进。因为第一进沿马路,烈日下的马路被烤得火烫,店面里也热烘烘的,站不住人,第二进肯定是天井式的两层楼,屋顶有个拔风的高气窗,从后堂里吹进阵阵穿堂风,从趟栊门里流出去,顿时就阴凉了,客人也就能定下心来观看商品了。可惜的是现在这种趟栊门、高天窗、穿堂风都被空调代替了。这可绝对是低碳又富有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店铺建筑,但大多没有留下来,连老房子里的天井、天窗也都改掉了。
过去的老街是经年累月逐渐形成的,是一家一户建成的,经历了年年岁岁,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和痕迹,所以一家店是一个样子,从门窗、梁柱、门头都能读得出它的历史。店铺相邻的屋檐,肯定都是高低错落的,显得丰富多彩,有时候又觉得有些杂乱,但会感觉像老奶奶脸上的皱纹,铭刻着岁月的历史年轮,而许多老街经过修缮,把这些痕迹都给抹掉了。这些老城的老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你发现了没有?你做规划、做修缮就要发现它,然后认真地保护它,以致把它的特色发掘弘扬,很可惜,现在许多人光会看热闹,拾人牙慧,于是做出的历史古城、历史名街也变得差不多了。
在历史名城里有些老街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街,因为它留存住了历史,它充盈着文化,这些城市也正是因为有老街、老巷,再加上文物古迹才被遴选为历史文化名城。譬如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除了小桥、流水、人家,它的街巷更有鲜明的文化印记。我就非常留恋苏州平江路这条历史名街,它是我青少年时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真是一步一个景,一回头就会和一座名人故居擦肩而过,最出名的故事是洪钧状元和青楼女子赛金花的故事,史学家顾颉刚也有宅院在。古老的桥名叫胡相思桥,为什么是“相思”啊?错了,原名是“胡厢使桥”,厢使是相当于副市长的官名,还是宋代的名称。电影文学界有个名人叫唐纳,在这里也有他的故居,他可是江青的正式前夫;师婆桥就和桥旁的尼姑庵有关;雪糕桥背后是一个孝子的故事。平江路上有董氏义庄、汪氏义庄,义庄这两个字就费你思量,其实就是现代的慈善机构,因为是公共建筑,房舍高大众多,现在都开成了旅馆、茶社。我去年专门组织过中外志愿者在这里的潘祖荫故居参加重修旧房的活动,这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中国最大的两个古鼎(大克鼎、大盂鼎),老先生早去世了,鼎还在老宅里。日本鬼子要来抢,他的孙媳妇将它们埋入地下,推倒老宅,保存住了传世珍宝,1954年捐给了国家。我们亲手捡拾老宅的残砖旧瓦,和工人们一起砌墙、立架,用汗水浸润平江路上这处文化遗产的沃土,心中铭记住了保护理念的真谛。不用多说,历史文化名城、名街的魅力就把你的心俘获了。
15年前,我就开始领着研究生们做平江路历史街区的规划,一轮又一轮。付诸实施时,我三天两头去施工现场,要求做得不对的一定要改过来。“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关键是这个“真”字,有的破房当然要拆,但是古老的房屋、地基不能乱拆乱挖。果然,就拆出了明代老牌坊的残柱,拆出天花板里的老结构。苏州市为此花了好几亿元的投资,市里就要求出效益,修好的店面要出租、出让,收回投资,尽快把店开起来,热闹起来,好呈现政绩。我就担心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只想到“街区”,不要文化了,文化是一下子招不来的,出了钱也买不来。苏州市的主要领导听懂了我的意见,也就不逼着看效果、出效益了。放慢了脚步,探索尝试,平江路提出了文化创意的规划,市里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引进了文化的内容和机制,逐步开设了古琴乐器店、音乐茶楼、民间工艺室、摄影写真馆、艺术桥画廊,“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老宅民居客栈、背包族旅馆、文化陈列馆等等,加上昆曲博物馆、评弹艺术馆、平江文化馆……形成精品文化休闲业态的集聚,与街区内市井文化生活相对照,营造出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使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和谐、怀旧情怀与舒适享受并举、浪漫休闲与文化探访交融的独特的、雅致的环境气质,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名人逸事,与现代生活场景互相融合了。世界旅游组织总干事塔雷布来访后说:“平江路是他见到的中国城市里最好的街道历史景区,第一是有风景,第二是有文化,第三是有居民,第四是没有那些人工的雕琢。”是的,在平江路看不见导游扬着小旗杆领着一队队匆匆赶路的游客,有的是照相机的咔嚓声,人来人往,有老头老太,也有“80后”“90后”,迈的是悠闲的脚步,传出的是悠悠的丝竹清音。
塔雷布这个评价从一个角度正反映了我国现有许多历史街区,虽然也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有的一修就修成了统一风貌的仿古式样老街,把自己的特色抹掉了;有的把居民全迁走了,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搞商业不讲文化,只讲经济不讲特色。特别热衷于营造表面的繁荣气氛,建起了大牌坊,挂满了红灯笼,满街飘的都是店招旗幡,卖的是全国雷同的旅游商品。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引人的风景,没有自己的产品。人们一走而过,留不下记忆,引不起兴趣。而最可悲的是许多历史街区把真古董做成了假古董,迎合低级审美观点。
许多国家级名城在这些年的建设发展中,把一些原来列入保护的历史名街也拆除了,有的变成了只有商业、没有文化的新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我参与了不少也看得很多,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又将要评出来了,我说这些闲言碎语以寄托我对历史文化街区回归的期盼。
(作者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闲言碎语评说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