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别让“模仿秀”毁了原创文化
2012/11/16 17:06:5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火了,“中国好XX”也开始泛滥了,商家有“中国好产品”,地产有“中国好房子”,大卖场有“中国好羊绒”……可以说,一档风靡的综艺节目成就了一个新的流行词,网上网下,媒体商家,目之所及,各种“好XX”在中国层出不穷。当然,这并非单一现象。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舌尖上的童年”“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故乡”……各路“舌尖”也是此起彼伏,形成所谓的“舌尖体”,跨越美食界、服装界、地产界,全然通用。
“中国好XX,舌尖上的XX,最美XX……漫山遍野遮天蔽日,中国文字难道已经匮乏到了这种程度吗?”有网友痛心疾首道。
不可否认,被广泛套用的原型其本身都有独到之处。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名就十分巧妙,用味觉来体验国家这样的命名方式,远比《美食探秘》之类的老生常谈来得大胆而新奇。然而在简单的复制、组合、拼贴与广泛使用之后,原型的美感被破坏殆尽。
更何况,在泛滥的复制中,有太多的生搬硬套,实难让人产生移情的好感。“只是用‘美食’‘甜点’或其他地名来替换‘中国’,改编者的动机尚一目了然。但诸多见诸报端的标题如《舌尖上的楼市》《舌尖上的A股》《舌尖上的欧锦赛》等,就让人匪夷所思,甚至生厌。”一家门户网站南京站的新闻编辑张田说。套用网上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毁掉一首歌的最好方法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铃,毁掉一本书的最好方法是把它划进考试范围,那么毁掉一个原本美好的词语,就是铺天盖地地滥用它。”
其实,“中国好XX”也好,“舌尖体”也罢,它们都已成为各种流行语体中的一员。在此前,已有“甄嬛体”“微博体”“丹丹体”等“前浪”流行一时,然后被下一波流行拍死在沙滩上。而人们就像追逐时尚一样,追捧着这些所谓的新词。“微博上每天都会涌现出好多新的词汇与概念,一不小心就可能‘out’了,在朋友同事圈里插不上话。”在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刚平说。
“这种群体跟风模仿从而形成一种流行或者说时尚的现象,一直都存在,但是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南航社会学副教授张杰分析说,参与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引领者与追随者。引领者往往是第一批模仿或使用某个创意原型的人,随后以微博为阵地的年轻人开始大量使用,以此来表明自己很潮。同时,很多商业化的模仿也接踵而至,毕竟这是个免费的创意模本,又可以吸引眼球。
《中国好声音》热浪过后,到处不是“中国好XX”,就是“XX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热映之后,房子、舞蹈、高考等等,似乎什么都可以放在“舌尖上”。这种一波接一波的“流行”,在文化领域也并非单一现象。清宫剧火了,各种穿着清装、谈着现代爱情、情节大同小异的清宫戏一窝蜂全上;家庭伦理剧流行,则满屏皆是家长里短,不是婆媳相斗,就是丈母娘刁难女婿,反正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至于综艺节目,用孟非的话来说,现在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的现状基本表现为两种形式:灭灯与转椅……
当然,每一个创意产品一旦出现,就被广泛复制与使用,这也恰恰印证了商业社会的创意品牌,力量巨大。“《中国好声音》火了,若干‘中国好XX’出现,这其实是一种市场的自发行为。文化也像其它商品一样,品牌有其持久的效用,可以催生出流行语等其它各种衍生产品,也确实可以带来社会实践与现实操作的成果与效益。”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汪政说,《中国好声音》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泡沫,它可以拓展到文化领域以外的其它社会实践,“好声音”可以选出来,其它事物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选出来。
但是,这些社会现象不只是一种流行风潮,往深层次说,也是我们商业文化中缺乏创新精神的表现。“相比较而言,同样的现象在国外就较少,因为这涉及到版权问题。”张杰说。在他看来,人们采用或模仿已然取得成功的创意,一般还是搭顺风车的心理在作祟。“我们总是‘勇于拷贝,鲜于创新’,商业文化中缺乏商业创新的意识,或者可以说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
对此,汪政表示认同。“如今我们文化市场跟风之势十分严重,全体处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焦虑状态中。一个好的创意出来,大家马上一窝蜂地去效仿,不是引进舶来品,就是本土的山寨与跟风,而不是调整思路在原创上下功夫,以致文化资源陷入山穷水尽乃至枯竭的境地,这凸显了文化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理。”
当复制、跟风成为一种社会群体行为时,我们不得不有所警醒。“文化的本质是多样性与多形态,如今某一个时段就只有一种形态,这是对很多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或一些民间文化的扼杀,是违背文化本质的。”汪政认为,这也恰恰说明不能把文化完全交给市场,不能完全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文化问题。“所以才说文化需要培养、扶持、发现,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看到现在,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原标题:评:别让“模仿秀”毁了原创文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日报(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