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楼联合“申遗” 引来真假古董之辩
2012/11/6 16:40:4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新华网长沙11月4日电(记者明星 廖君)滕王阁是钢筋水泥修建的,李白云游过的黄鹤楼如今竟然有了电梯,阅江楼的年龄才11岁……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计划联合“申遗”的消息一出,各方强烈关注,并引来真假古董之辩。
据悉,十大名楼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事,最早是由长沙市园林局、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发起倡议。
该委员会创办于2004年,由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六大历史文化名楼发起成立。此后,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和杭州城隍阁相继加入,由此增加至11座。此次,除城隍阁外,其余10座名楼都加入了联合“申遗”之列。
记者采访湖北、湖南两省文物局时,文保专家指出,按照程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但目前中国计划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单中并没有十大名楼在内。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仅岳阳楼、天一阁等少数楼阁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好多名楼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
对此,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邹律资解释说,中国名楼多数是木构,年代一久,很多名楼都经过重新修建。但是,每一座能够保留下来的楼阁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盛世修楼,重修是历史的再现,不同时代修楼会有不同的风格,也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
对于十大名楼联合“申遗”的消息,不少专家及文保爱好者表示“不靠谱”。因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中,“原真性”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遗产要素。不少学者担忧,缺少原真性,历史文化名楼申遗或将“无疾而终”。
以武汉的黄鹤楼为例,历史上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如今人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上世纪80年代以清同治楼为蓝本重建的“新版黄鹤楼”,并且楼内还建有电梯;滕王阁历经29次重修,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年依照梁思成所绘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重建而成。
联合“申遗”一事在网上也引来诸多议论,许多网友认为十大名楼共同“申遗”的前景并不乐观。更有网友晒出部分名楼的“翻新重修”日历,建成于2001年的南京阅江楼只有11岁,网友对此吐槽“简直是开国际玩笑。”还有网友调侃“你们不懂名楼的心,申遗是防止被拆。”
对于众人质疑,武汉市黄鹤楼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筑虽然是现代的建筑,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悠久。
宁波文化学者戴松岳认为,“十大名楼联合申遗”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建筑水平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岳阳楼是儒家思想的典范、蓬莱阁是对仙境的向往、天一阁则反映了文化传承。”因此十大名楼申报文化景观类型的确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在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宪看来,申遗项目应该具有“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而十大名楼目前未能具有这样的意义,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申遗”成功的希望不大。他赞成为了弘扬文化而“申遗”,而不是“运动式”的“申遗”。
记者4日从湖南长沙召开的“2012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上获悉,对于十大名楼联合“申遗”,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这位负责人称,只待各地形成统一意见后,十大名楼申遗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邹律资表示,当前名楼联合“申遗”,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申遗”所需经费是个人与协会无法承受的。在各地政府组建班子“申遗”上,现在还没有达成高度统一。目前只是将“联合申遗”工作暂缓,等待名楼所在的各地政府达成共识后,会将工作继续推进。
业内人士指出,“申遗”固然重要,但是未必只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才能彰显出文物的价值,文物重在其汇聚了人类的劳动和智慧,而并非在于被贴在上面的“标签”。十大名楼在“申遗”之前不妨重温一遍世界文化遗产最本质的意义和“申遗”的最初目的。(原标题:中国十大名楼联合“申遗” 引来真假古董之辩)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网(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