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浩
近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历时一年的“围观名家博客”活动收官。以传统媒体的错误率(传统媒体的错误率为 1/10000)作对比,在12个月中,有12位名人的博客分别被“咬”。在被“咬”的名人当中,周国平、郎咸平、方舟子的语言文字差错较少,位列差错率 “榜尾”;而收藏名家马未都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则差错较多,排名差错率“榜首”。此结果一出,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又据文化媒体报道:去年12月26日,《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了“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很多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语文差错,被专家们一一 “揪”出。这些差错,既包括人们以口语发音替代书面语发音而引起的错误,也有同音不同意或音形相近的字在写法、用法上的混淆,还有简化字与繁体字通用而引发的误会。此外,微博语言、法律用语、汉字数字、历史典故等,在日常生活使用和新闻报道中,也都出现了不少差错。
在这两篇关于语言文字使用问题的文化新闻中,虽然主角不同,但犯的都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对名人、作家来说,如果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很随意,几乎毫无规范意识,低级差错触目可见,那么,大众读者(其中不乏他们的“粉丝”)对此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因此而对其作品质量、写作精神和文学态度产生质疑呢?这些名人、作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会不会因此受损?按理说,名人、作家写作是为了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从而产生精神和思想的共鸣。他们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就是语言文字,如果名人、作家使用语言文字时,不能保持最基本的正确无误,又怎么能追求语言文字的诗意、灵动和韵味,又怎么能够达到其写作目的和文学效果呢?
对于普通的社会大众来说,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也同样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使用。比如,在这“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中:“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人们常将这个“发酵”的“酵”误读成xiào,而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今年大热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主人公名字甄嬛的 “嬛”,根据《汉语大词典》应是形容女子柔美轻盈之义,所以不应读作huán,而应读作xuān才是。而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甄嬛体”也应读作 zhēnxuāntǐ。这些都很好地说明,语言文字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交流、传播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出现谬误,不仅背离了问题的本质,也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真相的认识。
这不禁让人想到时下,不少人的疑虑——“网络时代我们怎样书写汉字”“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吗”?的确,看看如今我们的汉字,它正在遭受各种图像的进攻、正在受到网络“雷词”的进攻、正在经历技术力量的进攻,与此同时,再加上一些人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致使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汉字的这种窘境和网络时代汉字书写的命运,的确让人关切和忧虑!
众所周知,要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展示我们的话语权,发表对公共生活的意见,描述事物的真实面貌,以及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语言文字都是我们最基本的渠道和工具。因此,从文化本源以及精神本源上说,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文化与精神的依托和根本。没有母语,我们将失去一切。
所以,无论是名人、作家,还是社会大众,我们的文化职责是一样的——我们不仅是我们母语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我们母语的守护者、保护者。因此,对待我们的母语,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文化自觉,更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