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让乡魂不丢“魂”乡愁不剩“愁”

2017/8/11 17:00:25 点击数: 【字体:

  【心直口快】

  “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社戏的场面,回到了他的故乡绍兴鲁镇。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至于先生后来远渡东瀛、弃医从文、成为一名民主斗士之时也不能忘怀,这也正是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一生乡愁”。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重点任务,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则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山水一方人,千载古村万年情”,传统村落是中华数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精髓、弥足珍贵的记忆空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都非常丰富。黄土高原,凿洞而居,大气豪迈;广袤平川,村舍良田,厚实博大;江南水乡,水街相依,窄巷深弄……伟大的农业民族讲究耕读传家、耕耘护本、攻读求达,完整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往往底蕴深厚。与文化遗址、历史建筑等有形遗产同样相映生辉的,是这片土壤所孕育的民间艺术、技艺礼仪等无形遗产,无一不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完整的宗祠、古塔、古庙、古道、古桥、古井、匾额楹联,让村落格局规整,让人们体验村落的文化之重、人文之盛、风情之醇、古建之韵、乡愁之浓。一言以蔽之,遍布华夏大地的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文化生态的根脉。

  然而时至今日,众多古镇村落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按下葫芦浮起瓢”,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原始生态正逐渐在城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消失,年轻人纷纷外出寻找世界,“空心村”现象严重。毋庸讳言,一味地延续传统、故步自封显然已经走不通;然而无序和过度地开发引进,又会把“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近些年,一些传统村落被毁的情形时有发生,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已经开发的一些村落,有的规划合理、适度有序,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亮点,但更多的却是同质化、低水平的千村一面,不顾客观规律盲目照搬,千篇一律的基础设施、林林总总的连锁店铺、喧嚣吵闹的酒吧餐馆、浮华热闹的人造景观、泛滥成灾的西式建筑,缺乏内涵、缺少灵魂,谈不上特色,反而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对传统村落是不可估量的戕害。

  发展不能放弃传承,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我们一方面要一如既往系统性地发掘整理前人留下的文化宝藏,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村落的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广大传统村落居民向往现代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为众多传统村落发展指明了道路。“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发展特色村镇,就是要着力避免“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充分依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自身的文化肌理,突出地域特色、保护地域文脉,发挥好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以不断发展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促进良性循环,让“根脉”之美创生于过去,留存在现在,延续给未来。

  传统村落不是娱乐综艺的斗秀场,更不是文化快餐的便利店,而是今人与先人对话的窗口,是生活发展、传承感悟、心灵安顿的精神家园。“一蒿松劲退千寻”,只有全力守住传统村落的“根脉”,依托乡村传统和农耕文化,不断革故鼎新、守正出新,让村落有文化、有风景、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诗意栖居、绽放新活力,才能让乡魂不丢“魂”、乡愁不剩“愁”,赢得永续发展。

  (作者:李云龙 师至桢)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