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不易任重道远

2017/4/14 20:04:12 点击数: 【字体: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不易任重道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日前一系列成果发布、总结表彰后圆满落幕。从普查工作报告及数据公报看,这项由国务院统一部署、历时5年、覆盖广泛的文物资源调查项目,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又一次文博领域基本国情国力的大盘点,也是有史以来我国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首次全国性普查。成立3600余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个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亮眼的数字,可喜的成果,史上空前,令人瞩目。在欢欣鼓舞的同时,还应看到普查成果来之不易,文物保护利用任重道远。

  何谓成果不易?首先是统一领导部署和组织协调的不易。若没有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没有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没有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的周密安排和组织协调,没有各地普查机构、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的倾力投入和辛勤工作,这项跨不同行业(部门)、跨不同工作性质国有机构、跨形形色色文物门类,覆盖收藏保管有可移动文物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投入巨量人力物力的文物基础资源普查行动,绝无可能在5年内得以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

  其次是统一标准规范和贯彻实施的不易。文物为古今人类发展历史、文明进步的遗存和见证,既有作为物质存在的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作为文化载体的社会属性的另一面。世界万物,大到宇宙星球、海洋陆地、山川河湖,小到水土矿藏、动物植物、纳米级元素等,只要被人类认识、掌握和利用,都可成为文物的材质构成;自然物质在经历人工改造、制作、使用后,又会因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民族、宗教、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差异,呈现纷繁复杂的文化内涵。要将我国为数达千万计的各时代、各门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统一原则下的分类、分级、断代、定名、计件、测量、编码以及价值描述、信息登录和库存统计,心智的投入、过程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是大量艰辛工作和心血付出的不易。这一点毋庸赘言,仅从受到表彰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80个先进集体、80名先进个人的事迹材料即可管窥一斑。普查工作的突出贡献,以及涌现的楷模、取得的经验、锤炼的精神,将凝结为宝贵的财富,载入文物工作史册。

  第四,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质量控制的不易。我国可移动文物收藏保管单位跨行业、跨地域、跨层级的天然分布,加之富含个性化智慧创造的各类文物,大多达不到近代以来工业制品那般整齐划一,其保护管理标准、规范的先天性软肋,以及文物价值描述、图文资料的专业性、复杂性,决定了全国性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及资源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异常艰巨,要在统一时点、统一标准下将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统一录入、统计在案,并在质量数据审核上严格把控,做到抽查中的数据差错率保持在0.5%以下,实属难上加难。

  何谓任重道远?这次“一普”,只是围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并未覆盖我国所有可移动文物,而且普查后续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同时,普查中也发现和暴露了各地文物保管条件亟需改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一些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后续保护措施不到位且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文物资源开放利用意识不强、渠道有限等诸多短板,让文物活起来,扩大开放共享,发挥教化育人作用,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开展。因此,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战略视角出发,确应立足来之不易的“一普”成果,正视“一普”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提升文物保护能力,建立健全文物登录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文物安全和数据资源管理,创新文物利用手段,推动文物健康地活下去、精彩地活起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文物有了“身份证”更需“保险箱”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