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一条“甘肃明长城遗址遭农田啃噬,有的成农户羊圈院墙”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景泰县官方回应称,当地长期重视并通过多种途径保护长城,但因其分布范围广,自然条件差,保护需要大量经费和人力,仅靠当地,保护经费相对有限,需要全民参与。(2月9日中国网)
长城是整个民族的骄傲。景泰县境内的明长城修建于明万历27年,纵贯境内长达69公里,这对于景泰县而言,应该是非常荣幸的事,也是难得的历史文物资源。按道理,对此该县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像保护自己的生命那样,把这段长城遗址保护好,至少不能使之被农田啃噬,沦为农户羊圈院墙。
但实事求是说,因此就把板子打在景泰县身上,显然也有失公允,至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保护文物,面临很多挑战,但却因为缺乏投入,很多文物保护工作都显得苍白无力。何况,景泰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还具有分布范围广、自然条件差等原因,注定需要大量经费和人力。该县叫“保护经费相对有限”绝非托词。
再者,景泰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本身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此,国家不能只给予一个牌子,或者看到保护不力就居高临下指责,而应该客观分析存在的原因,面对真实的困难和矛盾,拿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给予充分的人力、财力援助,共同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好。
近年来,很多地方文物被毁坏,一些地方在保护方面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此背景之下,同样也有一些单位和人,在保护文物方面态度十分坚定。只可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队伍显得单薄,最后“正难压邪”,文物没有保护好,反而成为牺牲品的事,可以说不胜枚举了。
至此,在切实保护好景泰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这件事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地方单打独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