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来自国家、省级考古研究机构和大学等近十支考古队伍将先后远行丝绸之路,寻找中华文明、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老文明的“失落版图”。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1日晚闭幕,并发布《敦煌宣言》称,将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保护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近十支队伍将投身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工作,近的有越南、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远至埃及、洪都拉斯、肯尼亚东部沿海;加上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中国考古“走出去”成果可期。
据悉,中国考古“走出去”从2015年开始,项目主要涉及古代遗址发掘、保护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今年,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脚步明显加快,很多项目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王巍透露,今年11月,他将带队“走进埃及”,确定双方合作考古的具体项目选址。
今年,中国考古学家还将首赴印度,在新德里以西的哈里亚纳邦的拉齐噶里遗址,和印度同行一起发掘和保护文化遗迹,探索四大文明之一的哈拉帕文明。据悉,目前双方正在加紧沟通,争取尽快赴印工作。
中国考古“走出去”还将触角拓展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并首次“握手”伊朗的波斯文明。在肯尼亚东部沿海,中国考古学者发掘了数量可观的明代瓷器,很有可能是郑和下西洋途经此地留下的遗存。未来,更多的文物可能重见天日。
“我们对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研究还没有话语权,与中国文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需要走出去获取更多第一手考古资料。”王巍说,文化探源有亲善睦邻的作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我们的文献有记载,文明也互相影响,很多文物欧洲考古学家不认识,但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王巍指出,中国考古界正响应着《敦煌宣言》的倡议,进一步深入其他古代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参与文化交流,保护文化遗迹,努力提升中国文化历史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