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马家湾栈道遗址。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陕西省秦蜀古道路线走向图。光明图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如此形容穿越秦蜀古道的艰险。
这条古老的“国家级大道”, 实际上是古代修筑的一条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相通之路,是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组成的一系列道路的统称,历史上先后被称为周道、秦道、蜀道。
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支持立项秦蜀古道调查研究课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动担当,副院长、研究员赵静和她的同事们出出进进,硬是把秦岭深处3000公里的“硬骨头”“啃”了一遍。如今,经过5年的野外考察,考古人员终于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
秦蜀古道的前世今生
“秦蜀古道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交通通道。追溯其历史渊源,明确见于记载始于战国,实际上远在殷商时期已经开通。”赵静说,“根据《战国策》中‘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记载来看,栈道建造时间之早与规模之大已创世界之先,整条道路建设时间早于丝绸之路、秦直道的开通时间。仅此一点,它的历史价值已位居中国乃至世界交通线路遗产的前列。”
秦蜀古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战国时代,铁器日渐普遍化,因此对山区道路进行大规模开凿,在技术上就有了可能。而当时各国的扩张与土地兼并需求,促使政治上对道路建设、交通改善的大力推行,这样的历史背景促进了秦蜀古道的兴建。
西汉时,秦蜀古道改称为秦道,它的7条线路在历史上不仅是重要的交通线路,也是重要的军事通道。秦蜀古道开通后,发生了不计其数的战事,这在中国其他道路并不多见。据赵静介绍,唐代以后,秦蜀古道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蜀道,但它的主要分布区域在陕西,在陕西的道路比例占全部线路总长的三分之二。陕西是整个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地区。
围绕秦蜀古道的起点,西安已经发现的秦蜀古道遗产既有古道路沿线的各类文物遗存,还有道路本体的遗存。道路本体文物遗存主要位于西安南部的秦岭地区,目前发现的栈道、碥道、栈桥等遗迹105处,数量领先于陕西秦蜀古道本体遗存的其他地市。
遗产丰厚且珍贵
“作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陆路文化线路之一,秦蜀古道遗产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古代交通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展示了古代道路筑造工程的技术精华,它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赵静这样评价。
道路遗产是秦蜀古道文物最重要的构成。赵静说,就文物本体而言,陕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体数量庞大,目前已经发现313处道路遗迹。这些文物全部是田野调查中实地调查的成果,其特点是文物覆盖范围广,数量大,具备一定的文物规模。在7条线路中,均有栈道遗迹的发现,栈孔的尺寸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形制分为圆孔与方孔,有些栈孔遗迹与历史记载能够相对应,有些则不见史料记载。
广义的古道文化遗产除了道路本体的遗迹、道路上的关隘、桥隧、古渡口外,还有沿线的古村落、寨堡、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其容量涵盖了沿线人文景观建设、自然景观的山水格局及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秦蜀古道文化遗产是自然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综合概念。”赵静说。
何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秦蜀古道从起点到终点,沿途跨越的地理单元有关中平原、安康盆地、汉中盆地、成都平原。整个山区道路里程绝大部分翻越了秦岭山区(主要是在陕西区域内的秦岭山区)。陕西是秦岭的主体以及大部分山脉的分布区,还包括一部分巴山分布区,这部分巴山山脉区域主要紧邻汉中平原南部。
秦岭的险峻是秦蜀古道开凿的最大障碍,史有记载“秦岭,天下之大阻也”。李白诗句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山岭指的正是秦蜀古道穿越秦岭的一段道路。但正是秦岭的高山险阻之故,使秦蜀古道线路中的多数文物在现代社会得以保留。
赵静说,秦蜀古道道路遗迹地理空间分布特点是多沿水分布,沿途跨越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堪称中国古代穿越河流与溪水最多的道路。这种地理环境对于一条古道路而言,在远古时期修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险峻的地理环境使得文物遗迹多处于比较偏僻与险峻的山区,若没有现代道路修建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多数遗迹实际上仅凭人力抵达极其困难,只可远观却无法靠近。”赵静说。
保护与申遗呼唤“大动作”
陕西的313处道路本体遗迹,完整地勾勒出了古道在陕西的走向,从起点陕西西安(长安)到终点四川成都,总长度约4000公里。
“秦蜀古道文物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极为重要。由于文物特点突出,遗迹的保存环境真实,具备高规格的文物真实性与完整性要求,活态地展示了古道路的文明史。”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
而眼下,陕川两地的政府部门和文物工作者正在为秦蜀古道的另一条“命运”焦灼——3000余年来,在交通、文化、经济、军事史上,秦蜀古道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朝代兴替和政经融通,而且还与长城、运河一起并称“三驾马车”。然而,翻开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驾马车”独缺秦蜀古道。
今年初,四川省独家成立了“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领导小组”。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蜀道申遗”缺失了拥有众多蜀道遗迹的秦、陇区域,蜀道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将严重缺失,“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秦蜀古道作为重要文化线路,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加快申请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则是实现秦蜀古道保护的最佳路径。”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中效说。
为此,梁中效和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所所长朱福全、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唐平教授、陇南市政协研究室主任高天佑一致呼吁:古道申遗,应该站在国家层面,尊重历史;要走大运河、丝路沿线抱团申遗的路子,不能仅靠单打独斗。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