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关于民间古建筑保护的思考

2016/7/26 14:59:08 点击数: 【字体:

关于民间古建筑保护的思考

   古建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标志,它以独特的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各地区独特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间古建筑的保护,这期间尽管地方政府不断积极引导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工作,但对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广泛的民间古建筑来说,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
 
  以甘肃礼县为例,县域内庙宇、祠堂、牌坊、戏楼、水磨坊、老油坊、提灌、粮站仓库、老宅子、旧校舍等民间古建筑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时至今日,大部分民间古建筑因各种原因已被破坏殆尽,幸存下来的大都分布在山区农村,还有个别古建残存在城市高楼的层层包围之中,保护现状堪忧。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农村人口流失,古建无人看管。礼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劳务输出,近20 年以来,农村青壮年大都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外出务工,农村只有老人和未成年人留守。分布在农村街边巷尾的庙宇、祠堂、牌坊、戏楼、水磨坊、老宅子等古建筑无人照管,加之长期受风吹雨淋等自然破坏,荒废倒塌严重。
 
  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和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拆旧修新之风盛行。因为体制不健全,大部分古建筑所有权归村民个人所有,大量民间古建筑被村民私自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形式单一的楼房。
 
  三是城市发展较快,古建倍受冷落。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坐落于繁华闹市地段的古建筑被高楼包围,街道变窄,路面泥泞,消防车辆不能通行,加之古建周边人口稠密,古建筑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短缺,古建维修保护问题重重。对于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而言,数量众多、规格不一的庙堂殿宇的保护备受民间信徒的重视,但是面对大体量的庙宇建筑,受保护经费和维修技术双重因素的限制,维修过于表面化、粗浅化。甚至有些维修工程使用了水泥、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
 
  五是专业保护力量匮乏。对于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技术人才的培养仍旧欠缺,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成功之路仍需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