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8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妇好墓出土文物411组480件,其中青铜器150多件、玉器300件、甲骨文4件、骨角器20多件。分为她是谁、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葬礼五部分展出。这是殷墟妇好墓发掘四十年来展示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首次全面展示了妇好墓出土青铜器与玉器的所有器类与精华。由于妇好所具有的商代王后这一特殊的身份,以及精美的文物,并且长期未露真容,以及首都博物馆对展览的精心设计和布置,营造了与时代和墓主人身份十分吻合的浓郁的展示特色。展览得到广大观众赞赏。展览自展出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在京城内外引起绝响。
配合展览的展出,进一步提升展览的学术意义与社会效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宽松自由、严谨务实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艺术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于2016年5月20日在首都博物馆多功能厅联合召开了“金玉共振:灿烂的商文明——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山东大学考古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市文物局鉴定中心、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市场管理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公司、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委员会、安徽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文博考古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近百位学者出席了报告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副会长杨升南、理事常玉芝也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朱乃诚代读)、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做报告会小结发言。
报告会分别由首都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冯好、北京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穆朝娜主持,邀请了6位学者围绕殷墟妇好墓展览所涉及到的有关考古、历史、文化等学术课题,尤其是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与玉器的有关问题进行演讲。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演讲的《回望中原——从盘龙城到殷墟》,介绍了盘龙城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提出了代表二里冈文化的盘龙城青铜器与代表殷墟文化的妇好墓青铜器有怎样的承接与发展?盘龙城与殷墟,孰是中心孰是周边等发人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洪彬演讲的《妇好与亚弜——从亚弜大圆鼎谈起》,详细分析了商代晚期亚弜铜器的发现情况、器形的特征与演变,具体论述了亚弜一族与商王室的关系及与妇好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演讲的《“组合”与“构成”: 妇好墓出土青铜器背后的人物与社会关系》,分析了妇好墓中青铜器的组合,尤其是不同铭文铜器的组合现象,探讨了与妇好有关的财富、地位、个性、事功、社会关系等问题。
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演讲的《商代的合雕玉器》,逐一介绍分析了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凤鸟与龙、人与凤鸟、人与龙等题材的合雕玉器,这些合雕玉器的工艺,匠心独具,巧夺天工,是研究商民族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整个商代社会史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西周时期的合雕玉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演讲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琮研究》,逐一分析了妇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与玉琮形器的特征,认为都是早期作品,其中9件在商代晚期经过了改制,1件是良渚文化之后、商代晚期之前的作品。使用功能大都为装饰品,个别可能为资源与财富。由此提出商代不专门制作玉琮、商代不存在作为礼器使用的玉琮的认识,还探讨了良渚文化之后一种玉琮(玉镯)的形制问题。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琳演讲的《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器及商代玉器的工艺特征》,对照考古出土品,鉴别分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商代玉器,从器型、纹饰、玉料、工艺、沁色等角度进行综合考察,逐一介绍。此外,首都博物馆设计师李丹丹详细介绍了妇好墓展览的形式设计思路与展示效果以及有关的理念。
这次学术报告会的召开,各方面学者的参与,为“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增添了更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推进了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