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加强保护利用 开展交流合作——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综述

2016/1/4 10:29:28 点击数: 【字体:

加强保护利用 开展交流合作——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综述

    在论坛上,中国土司遗址考古发掘获得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奖。图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恩施唐崖土司遗址。
 
    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艺芹   崔  丰
 
    2015年12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考古学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
 
    颁发重大田野考古奖和研究成果奖
 
    世界考古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定期评选和发布世界范围内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本次论坛以“文化交流与文化多样性的考古学探索”为主题,包括世界考古论坛奖颁发、世界考古学主题演讲、公众考古讲座三部分。
 
    中国历来是考古大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论坛上指出,中国考古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截至2013年,我国已经建成两批2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古建筑、传统村落等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发掘其格局、构建特色和供应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高度重视出土文物保护,不断提升保护的技术手段,比如针对广东南海一号古沉船,创造性采取了整体打捞,使出土文物得到及时有效保护。对于一些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如秦始皇陵,采取原址保护,不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第三,开展中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中国考古学的维度。
 
    作为本届世界考古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颁发了“世界考古论坛奖”,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等10项获得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奖,墨西哥特奥蒂瓦坎羽蛇神庙地下隧道的调查等11项获得研究成果奖。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本届世界考古论坛共收到有效提名93项,这些项目皆由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负责推荐。评选强调新的思想理念、创新性以及对当今世界人类共同未来的重大性。
 
    公众参与使遗址得到真正保护
 
    在公众考古讲座环节,论坛主办方邀请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海曼、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罗泰和英国剑桥大学的伦福儒,进行了《公众考古: 一条必经之路》、《从考古材料看中国经济的早期鼎盛期》、《史前考古所揭示的人类生存境况》3场专题讲座。
 
    查尔斯·海曼在《公众考古:一条必经之路》的讲座中关注了公众参与考古保护的问题。他表示,在柬埔寨,当地村民将铁器时代的聚落和墓地蓬斯奈盗掘殆尽,并将大量文物出售给古董商和收藏者。而泰国的班农瓦遗址非但没有遭到盗掘,当地居民还与相关政府部门一起支持田野发掘,并在考古学家工作长达10余年的地方建设了研究中心。“考古遗址记录了人类的过去,是一种珍贵且稀有的资源,它们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他说。
 
    在《史前考古所揭示的人类生存境况》讲座中,伦福儒表示,考古学一直处在人类科学的中心。它向现代文明提供了回答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等生命最基本问题的途径。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安家瑶表示:“考古原本是冷门学科,公众甚至将盗墓和考古混为一谈。事实上,对个人和一个族群来说,人们需要解答的诸如‘从哪儿来’的终极问题,考古学可以提供答案。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发展历程,留存了哪些宝贵遗产给后代,也都是考古学的范畴。”
 
    强化古代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国内外多位知名考古专家进行演讲,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考古学知识。
 
    王巍介绍了汉代以前丝绸之路地区的广泛文化交流,主要包括:距今7600年黍和粟从发源地内蒙古向西、向南传播;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原彩陶向西的传播;距今4500年小麦、冶金术、铜器、绵羊、黄牛从西亚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距今2000年左右的骑乘的出现;商代玉料的来源以及后来欧亚草原风格的动物纹饰的传播等。他指出,丝绸之路自史前时期就是中国黄河流域、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人民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如今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丝绸之路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印度德干学院的辛德以《古代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迎接挑战》为题,阐述了考古学公众化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他呼吁世界各地考古组织联合起来,解决考古学对于当代现实社会的三大问题:一是通过公众考古活动宣传古代文化对地区、国家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和贡献;二是考古遗址保护和历史遗存保存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更需要开展公众考古学,运用社区考古学方法吸引当地居民的参与;三是复兴传统知识体系,并将其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