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为了感受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市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加油鼓劲,来自七区九县(市)文化馆的馆长和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一同奔赴我市各非遗传承基地观摩。
一大早,一行人来到了滨湖社区剪纸创作基地。这个基地目前专门为社区居民、下岗工人,包括一些热爱剪纸艺术的小朋友免费授课,每月培训两次,平时有小规模的学习。大家来到这里时,正赶上有学员在学习剪纸。正在耐心授课的是崔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戚玉恒,他正为第一次来学习的薛竟玉讲解剪雪花的奥妙,“初学者剪出的线条匀称最重要,不在乎多细多粗,镂空的线条要保持一致。”看到人们对桌上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表示出的赞叹,他又介绍到:“崔氏剪纸,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细腻和北方流人文化的粗犷,同时又特别注重反映东北人的生活美。”说到这,他为我们指着一个丹顶鹤作品,鹤舞九天的情态栩栩如生,令大家啧啧称赞。在一旁的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周雨齐说,“为了宣传丹顶鹤文化,戚玉恒的母亲崔玉珍创作了100多种姿态各异的作品,被称为百鹤图。老人这种对家乡的热爱,激励着后辈创作传承,也吸引了大量的剪纸爱好者学习这门艺术。”
在滨湖社区,一行人还在景泰蓝砂金工艺画传承基地看到了掐丝工艺。工匠正在制作牡丹图样,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国色天香的气质已跃然眼前。在这里,一件凯蒂猫式样的砂金工艺画,引起了几位年轻人的注意。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工艺品或是画着沉鱼落雁的四大美人,或以梅兰竹菊表现气节,像这样可爱现代的图案较少出现,可能这就是周雨齐一路上经常提起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代融合,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生命力。”
接下来,人们来到嫩江红玛瑙雕刻有限公司。在一楼展厅,人们一下子就被玲珑剔透的各式玛瑙吸引,立马四散开来,品评着、赞叹着。循着沙沙的打磨声,记者来到了工匠师傅的创作室,想看看原石是如何在匠人的手中变成各种美妙形状的。这时旁边的董事长黄慧告诉记者:“玛瑙巧雕,就是借助玛瑙石最原始的形状进行打磨,巧夺天工,意境传神,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她还为大家展示了一块玛瑙石作品:“玛瑙石外皮往往呈红色,但内里却是白色的,工匠利用这个特点,用外皮雕刻出花鸟,用白色的里子映衬,显得更加生动。”据她介绍,一般精美玛瑙石成品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雕刻成,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们的心血。
眼看中午临近,人们在依依不舍中离开了这灵秀之地,去往最后一站——东湖社区芦苇画工艺基地。在二楼的创作室外,堆放着大量的芦苇,这淳朴的感觉,让人倍感民间艺术的亲切和接地气。公司负责人李永福说:“这些都是扎龙湿地的特种芦苇,芦苇画做工讲究,有十几道工序,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他还骄傲地为大家介绍,“东湖芦苇画,不仅因严格的传统工艺而闻名,我们更有与时俱进的眼光,我们最新研制的活性炭芦苇画,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净化空气,特别适合现代人的家居。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远销希腊、韩国,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我们还能私人订制。”
一上午的观摩,人们津津有味地听,啧啧的称赞,最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看到了生机,就像周雨齐所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虽起步较早,然而前进的脚步不会停下。未来我们要让非遗作品走进学校、企业,甚至融入到影视作品和各种文艺表演形式中,让非遗保护宣传更生动更形象,让躺着的文化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