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闫晓虹)此间专家认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中的历史器物保护已刻不容缓。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思想界》编辑部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业内专家就当前中国文物流失的严峻情况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思想界》主编许明研究员表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非常严峻,大量文物的流失已经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必须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理念、新的办法改变目前的局面,收藏界人士有责任、有义务为此做出努力。“
会上,收藏家马兵、余绍尹、纪宇、李仁达、华国良、毛耀南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当前中国文物外流的严重情况和中国国内文物鉴定的乱象。许明研究员说,韩国首尔的一百多家古玩店大量古陶瓷面世,都在经营中国的文物,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出土器,品种包罗万象。北京真稀堂艺术馆馆长马博苑说,民间有一大批收藏家节衣缩食,现在都在做着“抢救性“的收藏。在他们眼中,每一件精美艺术品的背后都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不能让他们轻易流失出国门,我们是在跟国际资本竞争。
著名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在书面发言中详细介绍了上世纪90年代后亲历香港、欧美、日本、东南亚的中国古陶瓷市场的盛况。他说,在香港市场上,“天天都有惊人的消息传播,天天都能看到令人咋舌的好东西”,而这些古陶瓷大多都是近年通过各种渠道出境海外的。他最后说,近三十年多年国内多地大量出土古陶瓷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已无法还原它们出土的状况,许多窑藏瞬间发现、瞬间消失。我们唯有慎重地做调查了解,追源问根,而不是急于用过去学到的知识轻易肯定或否定。保护它们是当下之急,已是到了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麻木、无动于衷下去了。
针对文博界的鉴定乱象,汝瓷专家赵青云研究员强调,文博专家要严于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用有好的眼力把真品、精品挑选出来,肯定下来。那种“汝瓷只有67件半”等的说法,与事实差得太远,太不负责任。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认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归结为两大问题,第一是真伪问题,第二个就是法律地位问题。真伪问题,涉及到知识、学识和经验,需要国家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员,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要通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而法律的问题,则亟需法律专家就目前的文物法进行修订。从法律角度,规范民间收藏行为,界定民间藏品的地位;通过法规,为民间收藏品的国内外展览展示提供操作守则;最后对于民间藏品的鉴定活动,要有章可寻有法可依,鼓励鉴定活动中和科技相结合,既能使大众通过这些活动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又使那些经过眼学和科技检测的珍稀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首席律师钱卫清则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如何保护文物作出了更细致的建议。他特别强调,对民间藏家善意持有的文物要有法律保障。目前的《文物法》要进行大胆的修改,并提出了10条具体的法律建议。上海南汇博物馆执行馆长郭南凯说也认为,需要有新的法规来保障基层博物馆的建设,改变目前社会上有精美器物而博物馆不能入藏的尴尬局面。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古文化艺术中包含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在面对古文化艺术品的时候一定要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呈现的是一种收藏经济、艺术经济、古文化艺术的经济。它不仅是中国的战略性新产业,也是巨大的软实力。会议透露,若干个与收藏有关的国际性文化经济平台正在搭建,巨大的民间历代器物宝物正在不可阻挡地成为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