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 顾洪洲
自20世纪初,我国学者已陆续开始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经历了理论研究向活态研究与保护转变的漫长历程。虽然漫长,但近些年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逐步推动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可持续性循环发展阶段。
哈尼梯田:农业与旅游的嫁接
2010年,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为中国第二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笔者通过对红河哈尼梯田的田野调研,深入了解了哈尼梯田的价值所在。
从文化角度而言,哈尼梯田不仅仅是单一的稻作生产文化,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丧葬嫁娶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哈尼文化圈。哈尼梯田覆盖面积大,涉及地区多,但是哈尼族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着独特的想法与保护方式。
哈尼人遵循了整个哈尼族人文与自然发展的规律,在建设梯田景区的同时,将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一并加入。如在箐口村设立民俗文化村,紧邻梯田景区,让游客在观赏自然风景同时还能够体验哈尼风情的民族文化。建立梯田风景区、设立民俗村是哈尼人在本地实施的保护方式,延伸的保护方式是将哈尼人世代相传的《哈尼谷歌》进行整理、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外界宣传哈尼梯田、哈尼文化;将产自哈尼梯田的稻米进行包装、营销;开发民族特色的衍生品、旅游纪念品等。
哈尼族在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严格的遵循了哈尼人及哈尼梯田几千年来的自然发展规律,能够巧妙的和旅游业结合到一起,扬长避短,充分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挖掘
其他地区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做出很多努力。浙江省青田县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重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和文化挖掘工作,成立了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推广中心,制定了稻鱼共生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传统稻鱼共生产业。在保护“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方面就结合本地特色,努力开拓保护途径,将田鱼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青田鱼灯舞曾参加首都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中西建交3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中意建交40周年庆典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
年轻人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必不可少的后备军和接班人。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浪潮,经济的急速增长,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让年轻人心甘情愿的留在家乡延续本土文化,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面临这个问题,其他的农业文化遗产可能也将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大的相似,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都需要有人投身其中才能得以有效传承,人是农业文化遗产接下来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政府、社会等只能是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而不能够成为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政府能否考虑从专业选择及就业引导方面给予相关政策。鼓励来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学生选择与农业生产、文化等相关的专业,引导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就业,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对没有选择高等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专门组织培训与引导,并配套相关的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投身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