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非遗”推介何必打“高官牌”

2015/4/16 10:55:29 点击数: 【字体:

    这几年,笔者有机会参观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对“非遗”资源都十分重视,尤其是经济发达省份的“非遗”展馆,展区规模宏大,展陈设计精巧,展品内容丰富,讲解员对“非遗”传承历史和文化特色也十分熟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每次参观,都是一次文化洗礼,对“非遗”的认识也获得提升,可谓受益匪浅。但有些讲解员在推介“非遗”时,经常会打出几张“高官牌”,绘声绘色地讲一些“非遗”与领导干部的往事、传闻或“段子”,谈及的官员职位品级往往不低,讲的时候语言诙谐、包袱迭出,看得出经过精心编排。笔者揣测,这种做法的本意,或为强调该项“非遗”的社会影响,或为加深参观者的印象,抑或是只为给参观之旅增添几许轻松。但认真想来,打“高官牌”其实是“官本位”文化的体现和“权力崇拜”的心理在作祟,对“非遗”推介有害无益,实在大可不必。

    首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从2003年初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逐步走上了全面、整体性保护的阶段。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多年来,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非遗”的工作机制。当某项文化遗产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就已对其价值作出了高度肯定。应该说,在评判一项“非遗”的价值时,较之某些并非专业人士的官员的点赞,严格、公正的“非遗”申报认定程序的检验,更值得引起人们重视,也更值得向社会公众广为传播。

    其次,“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无形财富,它不是物,但它的传承和展现又离不开物。特别是当“非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时,更会以工艺品、礼品、文化创意产品等形态转变为商品,如一套瓷器、一幅刺绣、一座木雕等等,其中颇有市场价格不菲之物。在全党开展反腐攻坚战的今天,津津乐道某样“非遗”礼品让领导爱不释手,某件“非遗”工艺品摆在领导案头,不论真假,都是不合时宜的。

    再次,“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可避免地含有宗教、术数等方面内容。这是本应从文化的角度作出客观、合理、历史的解释,帮助人们透过神秘的面纱欣赏“非遗”精彩的文化内涵。但有的地方却借机杜撰和传播一些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迷信段子,把“非遗”和所谓“官运”“财运”等联系起来,不但破坏了领导干部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对“非遗”文化品格的矮化。

    当然,“非遗”保护离不开领导重视。在推介“非遗”时,介绍领导人关心和支持“非遗”保护的实例,宣传他们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即便是这些内容,也应以增进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为出发点,坚持真实、客观、准确的原则,保持恰当的限度,采取合理的方式,运用平实的语言,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毕竟,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欣赏“非遗”主要是为从“非遗”自身的魅力中得到文化熏陶,而不是接受政策理论教育。有鉴于此,笔者想大声疾呼,“非遗”推介中的“高官牌”可以休矣。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