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评论:绝大多数国民缺乏母语保护意识

2015/1/30 9:54:04 点击数: 【字体:

  文/常 江

  互联网对社会文化的冲击和解构是全方位的,语言也在其列。“减少网络语言污染,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诉求已经不新鲜。从中国人可以上网那天开始,新的网络语言便层出不穷。有一些字句的确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用语,绝大多数则在短暂的风靡后迅速被淡忘。前段日子有人搞了个怀旧式的调查,问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些“古老”的网络语言,像“恐龙”“冲浪”“美眉”“伊妹儿”等,对于今天的网民而言已经十分陌生,而它们的流行也不过就是十几年前的事。

  汉语是一种美丽而深邃的语言,以汉语为母语的同胞都会赞同这一点。维护她的正统性和纯洁性,自然也是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今社会舆论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却时常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倾向:要么陷入某种“原教旨主义”,痛心疾首于汉语被辱,并主张对网络语言予以全方位剿杀;要么持有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觉得这些遣词造句的事不过无关宏旨的小细节,不值得神经过敏。这两种倾向均无益于问题的厘清和解决,而只会让这场切中肯綮的文化论争演变成党同伐异的口水战。语言大多历经千万年发展,有其自洽性,也有其流动性,因此无论过度放任还是过度保护,都是违反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

  语言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也有多个层面,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知识生产需要语言,轻松的日常言谈和打情骂俏也需要语言,故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考虑到语言及其文化内涵的多个面向。当下汉语的最大问题并非过度网络化,而是在最不应该网络化的某些层面上,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失范现象。比如“屌丝”“撕逼”这种明显带有粗俗猥琐色彩的网络用语,却频频出现在严肃的新闻报道中,甚至代表着知识生产最前沿、最纯粹部分的学术著作中,这就越过了红线。

  因此,在维护汉语纯洁性的问题上,区分语境和场合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官方的、严肃的、公共性的文化表达领域,理应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极为谨慎。在这一点上,一贯为自己的语言骄傲的法国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其政府明令禁止在官方文件和正式出版物中使用外来英语词e-mail,而要用规范的法语表述courrier électronique,但是这无碍于普通老百姓在日常言谈中想用啥用啥。

  当然,从总体上看,当下的知识界人士、媒体从业者和绝大多数国民是缺乏母语保护意识的,这一点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使用网络语言应当是一种出于修辞目的的选择,而非进行意义表达的唯一技能,但是我们却在太多时候看到人们离开了网络词汇便陷入词不达意、语句匮乏的状态。因此,把捍卫汉语纯洁性确定为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核心议题,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北方新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