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韩国首尔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进行了通史研究、经济·社会史研究、法律·疆域·舆图研究、政治·中外关系史研究、档案文献·思想文化研究、海外清史研究等六场专题讨论和一场“百年清史研究史”项目专场讨论。大家或以国家、地区为单位,或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边疆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历史地理、档案文献等专门研究领域出发,系统、深入地探讨各地区或各领域清史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机构、学术流派、学术范式、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等,亮点频出。
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建华教授以郑天挺先生跨越三个时代的研究经历作为百年清史进程的一个侧影,分析了郑先生在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与时代相呼应的学术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从项目中期成果《清史书目》的编纂出版,谈到书目不但整体反映了清史研究的面貌,而且著录的变化清晰反映了每个时代学界观念的转变和特色,能够借此引起学界理性的认识和反思。第一历史档案馆李国荣副馆长专门为大会做了《清宫档案与清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简略思考》的报告,梳理了该馆档案文献服务于清史研究的百年历程,并对深化档案利用和清史研究提出建议。辽宁大学张杰教授通过编纂《清朝三百年史》,总结了清史著作展现的阶段性规律以及其中呈现的历史分期等共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夏明方以《清史研究向何处去》为题,梳理了清朝立国以来特别是清亡后一百多年来清史书写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清史研究的新动向,并针对美国“新清史”的影响与挑战提出建设性的反思路径,提倡通过对话寻求共识,既吸收“新清史”研究的有益因素,也要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新”的中国史书写体系。清史所孙喆副教授把边政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成型演进作为线索,梳理了这一阶段边疆民族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不但梳理了35年来江南经济史研究的众多成果,而且详细考察了康雍乾时期江苏积欠赋税清查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华林甫教授的论文对清代舆图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和不足得出总体认识。朱浒教授对三个理论范式影响下的经济史研究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以入关前中朝边境互市贸易及其管理主体转换为切入点,呈现了清初统治者对东北地区战略治理思路的变化。80高龄的日本著名学者森正夫先生对其早年提出的“地域社会论”与郑振满提出的“乡族论”作了探讨和反思,认为应注意地域的差异性,并以中国南北交界的汝宁府地区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岸本美绪教授对百年来日本清史学界的重要成果、热点、流派作了详尽介绍,并对百年来日本清史研究中有关中国中间团体的各类研究潮流进行了个案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于2011年启动重点基地科研项目“百年清史研究史”,计划以十卷本的规模,系统总结百余年来清史研究的演变脉络,更好地探索新时期清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和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介绍了基地项目设立过程和研究进展,希望与会学者在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即将完成的背景下,对百年来的清史研究历程进行一次总体回顾和反思。本次会议也是为广泛汲取学界的意见建议,补充清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尤其是海外清史学界的研究动向,推动项目更好进行并共同谋划清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各分卷主编分别介绍了各卷框架结构、写作进展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难题。与会学者就各分卷撰写内容、结构安排等进行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中肯、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作者: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