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以往发掘的凤雏基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式建筑遗址,由二进院落组成)南边100米,考古勘探发现一大型车马坑,初步鉴定是一乘青铜马车,极为罕见的是,铜车马的整个车轮竟然全部由青铜所造,如此奇特的铜车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究竟是属于窖藏,还是陪葬品呢?
罕见:车轮全部青铜制作
根据历史记载,3000多年前,在今陕西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强国,号为周,就是它败了“如火烈烈”的商朝。在历史、地理上,“周原”指的是整个岐山、扶风县北边的一大片地区,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周族的发祥地、西周中晚期的主要都城,周原地区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深化遗址聚落结构认识,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兼顾周原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周文化景区的建设以及北大学生田野考古教学实习,自2014年8月初,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3家单位联合组成新的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贺家村附近进行钻探并选点发掘。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车马坑目前仅有一个,南北向,南北长4.3米,东西宽3.2米,自深1.0米,内埋一车,经初步判断,车马坑的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发现的铜马车距离地面1.2米,车轮直径约1.4米、周长约4.4米、轮牙宽5.7厘米、厚1.9厘米,车上个别处见到钉眼、测算重约24公斤。“青铜马车的车轮,全部都是用青铜制作而成,这与之前发现的青铜包裹木头的做法完全不同,在国内十分罕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车轮中间本来用木头做辐条,但因为埋藏地下太久,早已腐烂。
目前,发掘工作刚刚开始,针对车马坑的状况,考古队正在制定下一步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方案,确保资料信息的完整科学提取和文物本体的有效保护。
用途:或为“豪华观礼车”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大量用于装饰马车的铜件,每个铜件上都有精美的纹饰,结合现场并未发现有兵器,而这乘青铜马车与以往发现的青铜马车相比“体积大、尺寸大,而且重量重”,有专家大胆推测,这乘青铜马车很有可能并非战车,有可能是当时的“豪华观礼车”。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境内至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两周时期马就已经大量出现并且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过,从商到西汉前期,马车一直是统治阶级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西周时期,一整套青铜车马器包括马冠、当卢、节约、镳(音biāo,指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衔、轭、軎(音wèi,指古代马车上套在车轴的两端、形如圆筒的零件)、辖、辕饰、衡饰、轴饰、踵饰等,它们造型各异,种类丰富,一些器物表面还有精美的纹饰,多数器物使用了鎏金工艺。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乘青铜马车的前面考古人员竟然还发现了马匹骨骼,“这说明当时马车前有活马被‘殉葬’,具体数量可能是三匹或四匹,但究竟是几匹马的骨骼,还得等发掘后进行具体的情况分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惊奇:车马随葬制度
车马随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制度之一,不过,它仅用于卿大夫或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人,下层官吏或庶人是不葬马或车马的。而在周人看来,以车马随葬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西周时期,墓主身份与随葬车马数的对应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出行必须使用不同数量的出行马,通常情况下“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卿大夫驾三、士大夫驾二”。“尽管该车马坑的马匹数量目前还难以确定,但是,根据时代特点以及这乘马车装有精美的纹饰判断,墓葬主人的身份必定很显贵,至少在诸侯级别以上。”长期从事周原遗址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表示。
此外,根据西周墓葬特点,大多数墓葬中并不见随葬车马器和马饰品,而是另设专门的车马坑,用于埋葬陪葬的车与马。“如果说,该铜车马真的是陪葬品,那么在其周围一定存有大墓。”雷兴山说,不过,此次发现的车马坑距离凤雏遗址仅100米远,如果有大墓,也应该是凤雏遗址晚期才出现的,因为凤雏遗址属于早周的宗庙遗址,在其同期或早期,是不可能将墓葬安放在附近的。至于是否真的有大墓,考古人员仍在进一步的勘探中。
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曾有学者这样表示,祭祀与战争作为王权不可分离的两大因素,是中国古代文明出现的关键所在。近些年,在两周时期的考古中也发现不少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存,其中也发现有马、牛等牲类遗存。由于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采用车马坑这类形式是否与祭祀有关,以及有关该车马坑整体结构、性质等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