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评论:人文社会科学切不可“去中国化”

2014/9/12 16:54:08 点击数: 【字体:

  习近平主席在教师节前夕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笔者认为,不仅是课本的“去中国化”的问题严重,更为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去中国化”的现象几乎比比皆是。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相互关系,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在有一种不良倾向:忽视文科与理工科的区别,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向国外看齐。学界十分看重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文章、得到国外承认、获得国际奖励。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在SCI上发表的文章,不分优劣、创新与否,一律给予重奖。

  实际上,在国际化方面,文科与理工科是存在巨大差别的。一般来说,理工科的理论和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大多都比中国先进。在这方面,中国越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越是与国际接轨、看齐,中国的理工科也就越先进、发达。因此,在理工科特别强调国际化,有益无害。当然,也必须从中国实践出发,不能完全丢掉中国化。

  人文社会科学是不是也能像理工科一样特别强调国际化呢?我认为不能。如果人文社会科学也像理工科一样特别强调国际化,甚至“去中国化”,不仅不是“有益无害”,甚至可能是“有害无益”!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利益立场、意识形态、政治差别的。比如,同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不同的理论看法可能完全相反、结论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西方经济学认为劳资关系是平等交易关系、资本家不仅没有剥削雇佣工人,反而养活了工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请问,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的领导,国际上普遍赞同吗?西方国家认可吗?实际上,西方国家可能不仅不认同,甚至可能否定、反对。如果中国片面强调国际化,把国际化理解为与西方接轨、看齐,就能够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认同吗?很难!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化,应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即中国化为本、国际化为用,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或者说国际化为中国化服务。不是与西方接轨、向西方看齐,而应学习、引进、吸收国外先进、发达、有利的学问、思想、理论,以利形成、发展、完善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同时还要向世界介绍它,扩大国际影响,尽可能使自己的学问、思想、理论得到国际认同,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学问、思想、理论。▲ 简新华(作者是武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兰州晚报(2014-09-1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