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吐鲁番烈日似火、热浪袭人,丝路采访团来到位于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北缘的木头沟河绿洲的高昌故城遗址。就在上个月,这座被称为“唐时长安在西域翻版”的高昌故城,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城内绕行。路过残存的城墙、宽阔的大道、别致的寺庙,虽沿途建筑大多已不成原形,但依稀可见往日高昌王都的非凡气象。“高昌故城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其维吾尔语是王城的意思”,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王霄飞向我们介绍,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的屯田部队所建,后来城池规模不断扩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回鹘高昌、火洲等变迁,于公元14世纪毁弃于战火。
“现存高昌故城遗址主要是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这里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行、多种文化交融的区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地”,在内城北部的可汗堡遗址,吐鲁番学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馆员陈爱峰讲述了唐高僧玄奘在此诵经讲佛,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陈爱峰告诉我们,这里相继出土了许多汉文、古突厥文、古波斯文、回鹘文、粟特文和蒙古文的文书、碑刻及经卷,可见当时高昌是连接中原和中亚、欧洲的枢纽,各种文化在此荟萃交融。
来到内城的西城墙处,一个个木制支架支撑着墙面。王霄飞解释说:“由于常年风雨侵蚀,这段城墙开始向内倾斜,为防止其坍塌,我们采取了物理支护措施。”在外城南门处,几位来自陕西的建筑工人也正在小心翼翼地进行城墙加固工作。
30多岁的王霄飞是长春人,从美国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来吐鲁番已经两年,他见证了高昌故城的变化。他告诉我们,近两年是高昌故城申报世界遗产的冲刺阶段,吐鲁番文物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抢救性保护,移除了与景观不符的现代建筑,并通过地方投资把周边耕地征收用于文物保护,防止灌溉毁蚀城墙。
申遗成功,对文物工作者既是鼓励又是新的挑战。“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对于高昌故城这样的历史遗迹,任何一项修复都不简单。既要研究历史文化,依托现有遗存,根据其功能推测相关形制来修复,又要充分运用力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文物进行高科技保护。”王霄飞说,目前,高昌故城已进行了5期修复,投入的科研、实施费用有上亿元。
待我们离开时,呼啸大风穿越饱经沧桑的高昌故城,落日霞光掩映城垣上作业的建筑工人。我们感叹一代古国的兴盛衰亡,也被常年默默坚守奉献在这里的文物工作者们深深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