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惑 古镇被圈做起门票经济
“黄河以北已经断航的河道,可以依托运河两岸的古城古镇古塔古寺等遗址、景观来开发旅游观光。”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特别举例说,比如临清还保留老城的城市机理,可以大有作为,再如临清和张秋古镇之间的若干运河小镇,运河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可以规划为很好的旅游观光带。
广东省文化旅游协会会长、原四川省旅游局常务副局长李存修说,大运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可比拟的。最重要的是,与其他遗产多是历史展示不同,大运河这个文物是“活的”。
山东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旅游系教授王晨光也预感到,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这一新概念即将升温,以前游客在运河边感受到的是不同的点,以后可能会以运河的名义进行包装。但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许多新命题值得思考,“申遗带来的不应光是喜悦,可能会有新的困惑。”
王晨光回忆,此次随考察团在运河古镇南浔时,发现原来不需要收门票的大街也被圈起来收门票,做起了门票经济,“申遗结果是好的,但要有更正确的认识。”
运河之活 流淌的文物不能原封不动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认为,京杭大运河以前、今后都是“母亲河”,是“真正流淌着的文物”。
但作为仍在使用中的通道,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与其他遗产不同。“它不完全是历史遗迹,大部分区段在发挥原有功能。”张华松说,即便是断航的区段,仍有防汛、排涝功能,所以不可能把运河作为一般的历史遗迹来保护。
他认为,要辨证地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运河要使用就不可能原封不动,河道拓宽、疏浚、堤岸加固、闸坝更新、功能提升、行船更新换代等都是正常的,如果一味地保护而不顾使用,这种保护可能会流于形式。保护也应该有重点,要保护那些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重要区段、遗址、文化遗存。
运河研究学者李德楠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对运河河道拓宽等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重要节点应尽量避免破坏,应保留原貌。
“民众需要的是流动的运河,时代需要保护的是活着的遗产。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运河仍然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大通道,运河的最大最核心价值在于功能性实用,保护运河的水利、航运等实用功能就是保护运河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山东运河航运史》编辑部副主任焦振炜说。
运河之固 博物馆不收费文物不破坏
有专家担心,申遗成功,可能将把运河推向另一对矛盾——保护与开发、保护与生产。与其他遗产不同,大运河是活态遗产,如何保护与利用好它,处理好这两者间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沿线省市面临的共同命题。
韦明铧认为,对于大运河遗产,人们始终要存有一分敬畏之心,不能擅自改变它。
有专家指出,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和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延续。这也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
据新华社报道,杭州方面也表示,将继续坚持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历史文化相结合,助力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并推动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改善。坚持运河综保“三大目标”不改变,即“还河于民”目标不改变、“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目标不改变、保护运河的目标不改变;坚持博物馆不收费、坚持文物不破坏、坚持公共资源不占用。
运河之难 日常管理“九龙治水”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一条纵横南北六省市的线形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日常管理不仅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而且各部门之间也是“九龙治水”,文保、旅游、水利、林业、航运、国土、城管等部门都在管。
在此情形下,大运河申遗成功后,难免出现各地、各行业争打大运河品牌的情形。对此,王晨光提醒,各地、各部门不能将大运河当成“唐僧肉”任意索取,若每人都想吃一口,却不知维护大运河品牌,就与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王晨光认为,大运河是时空跨度大的线形遗产,且沿线人口稠密、点多面广,各地、各部门的利益纠葛比较突出,这也使得京杭大运河的日常管理面临很大难题。与行政管理手段相对应的,应是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到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中去。此前,国家旅游局通过海内外公开招标的形式,最终选择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设计京杭大运河的总体规划,就是这种思路的一个体现。
王晨光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管理引导社会组织、行业组织等,在运河相关省市形成一种利益共识,逐步让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更加科学。 本报记者 马云云 乔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