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群生仁寿”匾额
北京雍和宫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由理藩院直属的重要皇家寺院,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而闻名。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乾隆皇帝亦出生于此,故有“龙潜福地”之称,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培养蒙古族僧才的摇篮。因此,雍和宫集汉、满、蒙、藏多民族文化于一体,作为联结多民族的文化纽带,推动了内地与边疆多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在北京和内地的弘扬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或称儒学,与佛教、道教被合称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孝宗皇帝著《原道论》,提出“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成为“三教平等”理念的思想来源。清代雍正皇帝曾颁布上谕,申饬“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因此,在清代宫廷及皇家建筑中,往往有三教共存现象。雍和宫既是清代皇家王府,又成为皇家寺院,不免具有三教文化内容,而雍和宫匾额则集中体现了儒释文化的交融意境。
雍和宫匾额绝大部分集中在寺院中轴线主要建筑物上,均为乾隆御题,内涵丰富,意蕴深长。
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正门正中牌楼阳面匾额题为“寰海尊亲”,阴面匾额题为“群生仁寿”,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内涵深刻。
“寰海尊亲”,“寰海”指海内、天下、全国等。唐代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称,“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清代龚自珍《地丁正名》有言,“寰海之内,无一人不复者也,仁莫大焉!”佛教中有“大千世界”的概念,可与此相互呼应。乾隆在此则以“寰海”喻指大清统治下的国土。“尊”指尊重、尊奉。“亲”指父母、祖先等。“尊亲”指敬奉父母或祖先,是儒家孝悌思想和亲亲观念的主要内容。故“寰海尊亲”的字面含义是普天之下应共敬奉父母先祖。但古代君王往往被称为“父母”,如有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或国君。作为其父皇发祥腾达之地,乾隆皇帝将儒家尊亲理论和忠君思想置于雍和宫的正门,既可垂思先祖功德,又可使广大信众望文生义,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可柔服和导化蒙古诸部及藏族地区的政教首领忠于朝廷,发挥雍和宫的宣化教育作用。
“群生仁寿”,“群生”指众生,即一切生物。《庄子·在宥》中有“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之句。三国时期魏曹植《喜雨》诗也说:“天地何弥广,苞育此群生。”“群生”亦为佛教用语,指有情,亦即一切生物,佛教所说的“利益群生”等词语中的“群生”即是此意。“仁寿”是有仁德而长寿的意思,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语出《论语·雍也》,其中有言“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称“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有“由是天人通,阴阳和,俗跻仁寿,物无疵疠”的说法。宋代苏轼《儒者可与守成论》则言:“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故“群生仁寿”意为祈愿众生有仁德而且长寿。乾隆皇帝将儒家和佛教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施德政以使民仁寿的儒家治国理念,又表现出希望以佛法整肃人心以使民仁寿的意愿。
雍和宫的第二进牌楼题为“昭泰门”。“昭”意为太阳的光辉;“泰”意为吉祥平安。“昭泰”即清明安泰之意。南朝时期齐国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有言,“宫邻昭泰,荒憬清夷。”唐代陈子昂的《为义兴公求拜扫表》则云:“拂拭雾露,生见白日,踊跃昭泰,情何以胜。”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寓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昭泰门后始为佛殿建筑。乾隆御题雍和宫第一进佛殿殿额“雍和门”、第二进佛殿殿额“雍和宫”。
“雍和”二字,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谓“雍和”,即融洽、和睦之意。例如,汉王充《论衡·艺增》:“欲言尧之德大,所化者众,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万国。”《后汉书·魏霸传》:“霸少丧亲,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历史上,由于雍亲王府的特殊地位,在此居住生活过的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雍亲王府改为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既反映了他期望家国融洽、和睦的心愿,也反映了他以儒家“礼治”治国齐家的思想。
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后,仍保留了“雍和宫”之名。不仅如此,还将主供弥勒(布袋和尚)及四大天王的第一进佛殿(相当于汉传寺院的天王殿)亲笔御题为“雍和门”、将主供三世诸佛的第二进佛殿(相当于汉传寺院大雄宝殿)亲笔御题为“雍和宫”,不仅充分表达出了自己尊儒、崇佛、敬父、法祖的思想,而且使儒家的“和谐”理念与藏传佛教的“和合”精神相融相映,相得益彰。
第三进佛殿原是雍正皇帝为亲王时的书房兼卧室,雍正驾崩后亦曾停灵于此,并设影堂,故曾称神御殿。宫改庙后,乾隆御题“永佑殿”额。因佛教寺院一般没有“永佑殿”之名,而古代帝王陵寝则有“永佑陵”之称,故乾隆取“永佑”之名,彰显儒家文化色彩,既寓意永远保佑父皇亡灵,又寓意祈愿父皇永保大清江山和皇家子孙。
永佑殿后是法轮殿,乾隆御题“法轮殿”额,此为佛教殿名。法轮为佛教法器,代表佛法。佛教认为,佛之说法,不止一人一处,而是辗转传人,普度众生,犹如车轮永远向前,故称佛法为法轮,称佛说法为“转法轮”。佛教还认为,法轮为佛教中转轮王的兵器,无敌不灭,故象征佛法无坚不摧,彰显着佛法威力。殿内正额“无量寿轮”,则表达着“正法久住”、“佛法永驻世间”等佛法奥义。前后二殿,“永佑”与“法轮”、“无量寿”相互呼应,儒家的“永久”理念和佛教的“无量”宏愿抒发着江山永固、佛法长存的无限情怀,不仅使人联想到儒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思想,而且使人联想到佛教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等宏大誓愿。
法轮殿后正中为万福阁,西配延绥阁、东配永康阁。三阁之名均为乾隆御题,但均非佛教用语,而为儒家文化思想。“万福”指多福,“永康”即永远康泰之意,“延绥”有长久安好之意。万福阁后是雍和宫最后一进殿堂绥成殿,殿额亦为乾隆御题。“绥成”为成就安泰之意。
上述匾额表达出了乾隆皇帝祈愿幸福、安康等美好愿望。多福也好,康泰也罢,无不与儒家治国齐家、佛教修身养性的目标紧密关联,不仅使人联想到儒家的“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而且使人联想到佛教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使命。
秉承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理念,借助皇家寺院,乾隆皇帝将儒释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理论与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互动共鸣,解读着“康乾盛世”的文脉精华。(原标题:儒释交融意蕴深——雍和宫匾额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