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坛”日前在古都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丝绸之路相关研究学者50余人与会,探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感受到丝路跨国申遗是件荣耀与挑战同在的盛事,认识到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仍是冰山一角。
丝绸之路因德国学者19世纪70年代“全球视野”下考察人类文明史而得名,随后渐渐为国际学术界的知识生产体系所接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路线,就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机构或大学的重视,教科文组织先后组织相关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等进行过大量实地考察。
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发现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认为,正是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多元价值,国际学术界及有关机构和个人才对其产生了持续的考察热情。进入21世纪前后,更有丝路沿线各国共同申遗的呼吁,甚至欧洲大陆各国、东方的日韩等,都有进行丝路申遗的冲动。
确定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从价值和实践看目前是切实可行的。这段路网属于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丝绸之路整个交流交通体系中具有起始的地位,还因经由多种途径的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建立起跨地区的长距离交通,连接了多种文明地带,展开了东西方之间持续而广泛的商贸、宗教、科技、文化等交流活动,在游牧与定居、东亚与中亚等文明交流中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见证了亚欧大陆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重要历史阶段。
理想虽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人们发现丝路文化遗产需要一系列标准。从遗产构成要素来看,丝绸之路就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聚落遗迹、交通及防御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而随着人类知识生产新知的出现,或许还会有新的遗产构成要素被发现和认同。
陈同滨认为,丝路尤其是突出多元文化特征,促进了洲际间多种文明的协调和共同繁荣,是亚欧大陆上建立长距离东西方交通、开展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的杰出典范。
为此,要基于价值整体的系列集合遗产保护,建议从属地管理的规划体例着手,继续开展廊道的价值研究、建立专业层面的技术交流,建立系列遗产的整体概念,探讨编制总体规划,构建中国段系列集合遗产的管理规划体系,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与管理保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发掘离不开考古等专业性考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等丝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实践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两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进一步认知到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北非,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长期致力于丝路考古和文物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认为,文化线路被认为是拓展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最新发展成果,如今丝路考古发掘和研究已为丝绸之路的价值认定、真实性和完整性奠定了基础。但丝路是一张巨型的文化遗产网络,犹如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一样,无法估量的文化遗产仍有待未来数不清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乃至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持续的、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丝路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进行了冰山一角,相信今年6月份的世界遗产大会,人们将感受到丝路申遗的荣耀和挑战同在,愿有志者继续前行。
新丝路,新梦想。如今,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申遗点的管理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已经初步建立了加强丝绸之路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协调机制。众多遗产点虽然缤纷呈现,也有如丝路女皇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乾陵等遗产点因管理问题而取消的,有专家评价是丝路申遗可谓遗憾多多,梦想不断。
与会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国家领导人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已得到丝路沿线各国的高度重视。此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坛无疑在提升丝路沿线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等方面,会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从而为无处不在的丝路遗产保护树立起世纪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