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千年丝路,织出文明锦绣

2014/5/23 12:02:03 点击数: 【字体:

 

千年丝路,织出文明锦绣

  亚信峰会在沪召开之际,由人民日报社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5月16日至7月6日在黄浦江畔的中华艺术宫向公众开放。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丝路。”虽然近万件摄影作品、文献、器物全部来源于尔冬强的个人收藏,这位以摄影闻名的当代艺术家却一再强调,“是每一个个体的贡献,最终造就了丝绸之路,写就这段历史。”

  丝路上每一个行走的人,都是文明的使者

  “蚕丝,至细至柔,却注定要编织出文明史中最美最强韧的一场书写。”展览策展人、当代艺术家邱志杰这样写道。这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又是强大的力量。最柔软的丝绸,注定要穿越沙漠和戈壁,草原和冰山,带着音乐和驼铃,走出一条繁华与合作的丝绸之路。

  展览伊始,尔冬强就以“聆听之旅”为名,让各式声音在丝路两侧回响。从江南的苏州评弹开始,到西北的秦腔、青海的花儿、内蒙古的呼麦、新疆的十二木卡姆、中亚各国的音乐、伊朗的拉笛夫、土耳其的法瑟尔、最后到意大利咏叹调,旋律、节奏、乐器,在丝路的各段不断延伸、变化……这条丝路,也是一条人类互相聆听的道路。

  周边墙面,则由大幅的古地图构成。《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法显和尚西游路线图》《班超经略西域路线图》《汉西域诸国图》……张骞和班超走过这条路,鸠摩罗什和玄奘走过这条路,李白走过这条路,马可·波罗走过这条路,各种信仰的人走过这条路。人们评价,这条道路从来都充满好奇与信任、繁荣与梦想。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这样评价丝绸之路,“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川流不息,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15年来,这位叫尔冬强的中国摄影家也在不断重复走着这条路。他是这条古老而现代的丝路上又一个聆听者、见证者、发现者。他说,自己的工作从来不是追赶流行,而是“习惯于把人们忘记的东西找出来。”他说,总要有人去做一些“看起来没用,但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东西。”尔冬强持续15年通过田野考察积攒的视觉文献,同样记录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他沉浸于这条丝绸之路的魅力。“这条丝路上有大量的故事,大批死亡的文字中有丰富的信息,这些文明的密码需要我们去弄清楚。”无人区里的古代遗存、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走着数千年前的古道,翻阅着曾经的历史文档,尔冬强说,丝路上每一个行走的人,都是文明的使者。他说,现代社会那些困扰我们的复杂问题,或许可以“在丝绸之路的历史里面寻找答案。”

  展览不仅是一种摄影呈现,更是对丝路的发掘与研究

  这场名为《一个人的丝路》的展览,以尔冬强15年来丝路上的摄影作品为主。以“见证”为名,尔冬强记录下各种不同的丝路见证——古代的见证者,是丝路上无所不在的古代遗址、出土物。今天丝路沿线活色生香的人文生活中,更是留下比比皆是的见证:服装、建筑、舞蹈、音乐,语言……

  在乌兹别克斯坦,尔冬强拍下在清真寺前奔跑的孩童,他说,“在这个国家的古城里,人们还在如常地生活。”一个周日,路过喀什市集的尔冬强偶然发现一个露天理发摊,人们晒着太阳,惬意地仰头修剪着胡须,这一场景,被收录入他的镜头。他拍下雪山下的村落,也记录下索契女童的笑颜、希腊神庙前的父子、伊朗的茶馆招待。尔冬强坦承,“人比较能打动我。”

  他还记得,自己曾借宿过一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但主人却能歌善舞,生活得特别开心。“简单平静的生活,人人都喜欢音乐。”尔冬强为这间看上去像一段残垣的房子拍了照,展览出照片的同时,还在前方摆放出十二木卡姆乐器,纪念这段旅程。

  一路西行,尔冬强分辨着不同地域的人们表情与神态的种种不同。“丝绸之路上的每一个人就像一根丝。”尔冬强说,古往今来每一个人的丝路,都像丝一样柔软,也像丝一样坚韧。而这些人、这些丝聚集在一起,最终却能“编织出欧亚文明的一片锦绣。”

  “我拍了一辈子照片,但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一种摄影呈现。”100多年来中外学者在丝路上的探险、发掘、研究,在多年重走丝路的过程中,都被纳入了摄影家尔冬强的研究范围。当尔冬强前往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查阅斯坦因档案时,他被科学院院长告知,自己是多年来唯一做这件事的中国人。

  丝绸之路是中国人率先走出来的,但它属于全世界

  今天,一条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这条路的沿线展开。尔冬强说,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他一路上都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国家都在建设,当然中国变化是最大的,发展也是最快的。”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亚欧两大洲文化、经济联系的纽带,而中国在这条交流与合作的道路上已经活跃了2000年,贡献了2000年。丝绸之路是中国人率先走出来的,但它属于全世界。

  “历史告诉人们,每一次这条道路被断绝,都是族群隔绝和暴力的暂时胜利。但每一次这条道路都会被人类共同体沟通和交往、交换的意志重新凿通。”邱志杰这样评说。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倡导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也是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和对话文明的崭新模式。

  尔冬强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今天的丝绸之路。为此,他摆放出一个颇有趣味的长桌,命名为“舌尖上的丝绸之路”,从上海的小笼包,到西北的肉夹馍,到各种各样的馕,随后是意大利面、法棍面包等。他还计划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请观看展览的观众们录下有关丝绸之路的诗歌或文章片段,提供给中国的盲童们,让他们也能通过声音感知丝绸之路。

  “100多年来中外学者在丝路上的探险、发掘、研究,既是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也饱含百年来中国人难以言尽的故事。尔冬强的工作,本身就是这些调研者工作的延续。”邱志杰说,正是“这些讲述和记忆,从简化的历史课本中,打捞出一个个凝重鲜活的个人。” (原标题:千年丝路,织出文明锦绣)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4-05-23)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