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和万事兴”。5月15日是“世界家庭日”,对每个家庭而言,家风,究竟是什么?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好家风是怎样形成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何影响?在世界家庭日这样一个特定的日子来讨论“家风”这个话题,不仅切题,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我们通常的理解,家风大多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家庭或家族有好的风气,二是这种风气可以传承。家风是一种脱离物质世界的精神承载,因此会对家庭成员产生根深蒂固的重要影响。
在古代社会,常常有“世代忠良”、“书香门第”之说,这其实就是一种家风延续的缩影。不仅名门望族有严谨的家风,严格的家教,严厉的家训,甚至严酷的家法。即便是普通人家,也有自己的家风,比如“人穷志不短”。这种风气成为当时家庭管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习惯。
陆游曾写过26则家训,他把自己为官的体会传承到孩子们身上,告诫他们“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意思是做官不及务农好,不做官躬耕谋食当农民也没什么遗憾的。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要数曾国藩家书,无论军务政务多么繁忙,曾国藩从来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对家风的沿袭还结合了自己读书做官的深刻体察,按照当下的话说,叫做“与时俱进”,使得曾家家风如开源活水,不拘泥刻板,无论治学治家,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他总结出的那些人生信条都很有针对性,可以说是家族生生不息,子女好学上进的制胜法宝。
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家风作为精神文明存在,对家庭的管理也成为社会管理重要的一部分,形成社会公序良俗的一种道德自觉,并在较大程度上发挥了正能量。
社会发展到今天,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和对冲,精神文明的相对滞后显得特别明显。家庭作为社会细胞,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强大的物质力量裹挟,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传统的“仁智礼义信”风气不复存在,即便一个家庭成员基本的责任、道义也被强大的权钱观念吞噬,社会断裂更加明显。
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特别是“独二代”比例的升高,“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两代人对“小公主”“小皇帝”的溺爱,似乎渐渐成为一些家庭的“新家风”。
家长们一方面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跑偏出轨,家庭教育价值观念混乱,爷爷奶奶是一种想法,爸爸妈妈又是另一种想法,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念都如此混乱,更别说一个社会了,一个家庭的风气都如此模糊混沌,社会风气如何能够清纯醇厚,形成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风气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感,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有责任,如果每一个家庭讲求诚信,这个社会就会更加诚信,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很友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家风好了,社会风气才会好。当然,好家风也需要社会的培育。不久前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长远看是非常有利于塑造新家风的。
好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长辈开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需要吸取中国传统家教的营养,崇尚礼节、道义、责任、仁慈、诚信、勤劳等基本品格;还需要有乐于传承和继承的自信。如此,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观。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原标题:中国好家风该如何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