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慎终追远,我们的遗传密码

2014/4/4 12:21:20 点击数: 【字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深情缅怀逝者的时节,了解些异域他国追思逝者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祭祖扫墓、慎终追远这一清明传统,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遗传密码。

  西方人的生死观看上去普遍比较达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轻松地说:“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古罗马政治家奥勒留也幽默地说:“始终以愉悦的心情等待死亡降临。死亡不过是生命元素的分解而已。”而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则冷静地宣称:“我们的本性就在于运动,安全的安息就是死亡”。

  因为对死亡持一种比较达观的态度,西方人的临终关怀、丧葬礼仪以及追思逝者,都显得比较轻松。亲人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多是医生和牧师——医生负责治疗即科学的事情,牧师则负责弥撒即宗教的事情。亲人葬礼上,气氛虽然庄严肃穆,但生者不会过于悲恸,反会将重点放在回忆逝者一生给亲友带来的帮助和欢乐。至于追思逝者,西方人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节日,但会在周年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前往陵园扫墓,奉上鲜花,静默片刻。

  相比之下,中国人追思逝者的礼仪更为肃穆和凝重。原因是,中国文化认为“先祖者,类之本也”,人的生命都是祖先延续下来、父母所赋予的。因此,“祖有功,宗有德”,作为子女必须养生送死孝敬父母,特别是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中国人在亲人弥留之际往往衣不解带、彻夜守护,在亲人葬礼上常常情不自禁、痛哭失声,在亲人去世后又制定各种礼制,祭祀缅怀,如百日卒哭、守孝三年等,并逐渐形成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追思逝者的节日。

  但也不能简单认为,中国人缅怀逝者的传统过于凝重,不如西方人的传统轻松自然。正如德国思想家史怀哲所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敬重生命”的文化——既包括敬重生者,也包括敬重死者。事实上,正是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以感恩和敬畏的态度祭祖扫墓、慎终追远,才有效强化了逝者和生者的对话、联系以及情感沟通,使祖先、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命之流,进而使整个民族的生命之流以及历史文化传统,连绵不绝,永不间断。就此而言,以清明节为代表的传统,实乃中华文明的一大遗传密码。

  中西文化在追思逝者方面的差异,不是一个价值上的优劣问题,而是一个不同传统的传承问题。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所说,“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承的东西”。西方人能坚守和传承自己的传统,中国人同样应坚守和传承好自己的传统。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时节,尽量抽出时间与家人一起祭祖扫墓,既是陶冶生命优美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难得机会,也是中华文明遗传密码永不消失的重要途径——即使不能亲祭扫墓,但心香一瓣,遥祭祖先,虽不与祭,是亦祭也!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4-04-0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