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非遗专家:不应把非遗保护精力全部集中在小吃上

2014/3/27 9:58:24 点击数: 【字体:

    近年来,武汉热干面、重庆火锅等本就生命力旺盛的地方特色食品纷纷申遗;另一方面,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等濒危项目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认为,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工作策略,需要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和更深的思考。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食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上对地方政府此举褒贬不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田青:我国目前的非遗申报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泛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与商业有关的项目,比如一些特色食品,从酱豆腐到烧饼,这些东西是不是非遗呢?是的。但是,对于这些地方特色食品来说,保不保护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与之相比,非遗保护工作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因为没有商业价值而被忽视和遗忘的项目。

  我们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目的,一是要让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二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把非遗申报和保护的精力全部集中在这些特色小吃或文化商品上,其实是和我们保护非遗的初衷有距离的,这和地方政府过分追求GDP的思想有关。

  记者:如您所说,地方戏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中的弱项,尽管主管部门一再重申地方戏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但地方戏消亡的速度仍然令人忧心。您认为这种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田青:中国社会目前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过去孕育和滋养这些非遗项目的土壤是农业社会形成的农业文明,但今天,不论是城镇化还是现代化进程,都是要把农业文明转化为现代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年轻人几乎都转变身份来到了城市,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土壤,离开了农业生产,农业文明就变成了一种回忆,甚至连回忆都没有了。

  地方戏产生和存在的一个前提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在客观上促成了各地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但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了,这些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便面临着一个问题——改变自己,适应新的时代,把地方文化变成全国性甚至全球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自己特有的东西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也要换一个形式让大众接受。

  如何保护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关乎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我们未来的文化能够发展的基础。假如我们所有的文化都变成电视文化,到处都只有选秀、相亲节目,唱的全是流行歌曲,这种文化的同质化、娱乐化和迎合浅层文化观众的倾向,会让我们未来文化发展堪忧。

  记者:您认为非遗保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田青: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道德体系的重要方式。比如,过去一个农民,没读过书,但他也知道忠孝仁义,他会给你讲岳飞的故事、讲杨家将的故事,他的这些思想是从哪得来的?就是地方戏、口头传说等非遗。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剪窗花、贴年画里面都有传统文化的信息。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能只靠教科书,而要靠更多鲜活的文化载体。但是,现在传统文化的载体面临濒危,尤其是在面对年轻人的时候,用什么载体和方式去传递传统文化的基因,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探索。(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 刘 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4-03-2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