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现代快报2月21日的社评《热衷“舌尖”上的申遗,有没有“潜规则”》后,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击中了“舌尖”上申遗的要害。但我认为,要治理“舌尖”上申遗的“潜规则”,必须做到“两个公开”。
首先是公开申遗的成本。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填写一张申请表那么简单,是需要投入巨额成本的。除了在制作成本上要加倍投入外,还要请专家评审,请有关部门协助申报,各种宣传费用,往返旅差费等等。通过公开申遗成本,就可以让大家知道,这样的申遗合算不合算,究竟是赢得顾客的口碑重要还是申报一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重要。
其次是要公开承诺不与涨价挂钩。“习大大”到北京庆丰包子店吃了一次庆丰包子,使庆丰包子走红,供不应求。但庆丰包子店的经理公开承诺决不涨价。要求“舌尖”上的申遗者公开承诺不与涨价挂钩,实际上就是要他们端正申遗的目的,不要陷入“潜规则”。
说句大实话,如果“舌尖”上的申遗目的是为了涨价,可能会拿到了牌匾,却失去了顾客。因为一般顾客在选择时,不会去选非遗的牌匾,而是侧重于价廉物美。南京的市民喜欢吃秦淮小吃,绝大多数会去大排档,决不会去五星级酒店。元宵节期间各大超市的品牌元宵应有尽有,但许多市民愿意去夫子庙在寒风中排队数小时买叠元宵,这就是例证。南京读者 鲁茂亮(原标题:评论:治理申遗“潜规则” 应做到“两个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