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葵
这次全国昆剧优秀剧目展演9台剧目包括昆曲经典剧目、新整理改编的剧目和新创剧目,它们呈现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样式,显示了十几年来国家对昆曲保护、扶持的实绩。
作品的经典性是经过一个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牡丹亭》是汤显祖的经典剧作,但它能在舞台流传,是历代艺术家、包括当代艺术家不断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近年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对这部作品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长生殿》也是传奇的经典名著,有一些折子在舞台流传,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意义曾有长期的争论;上世纪80年代经导演艺术家李紫贵和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家们的改编呈现于舞台,近年由唐斯复等再次改编,由蔡正仁等老艺术家与青年演员联袂演出,其舞台的经典性得到普遍认可。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的《十五贯》是在当代昆剧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作品,它的改编演出产生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影响。但是近年来,也出现许多指责它的声音,认为它的流行是政治的需要,在艺术上是不成功的。这次我看了浙昆四代演员的演出,觉得很震撼。况钟、周忱、过于执等艺术典型具有跨时代的价值,饰演况钟、娄阿鼠等人物的演员传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神韵,全场演出具有浓郁的昆曲韵味,因此我认为《十五贯》的经典性也是不可否认的。
十余年来,昆曲改编演出了多部南戏作品,其中“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都已被搬上舞台,这是对戏曲文学传统的激活,也是对昆曲传统的丰富。参加这次展演的湖南昆剧团的《白兔记》对原著进行了精简和改编,使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更为合理,更易为当代观众理解和接受,并具有鲜明的湘昆风格。
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要保护和发展传统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水。所以除了挖掘、传承传统剧目之外,还应该创作新的作品。由于昆曲创作难度较大,所以在选材上必须十分谨慎。参加这次展演的《红楼梦》和《梁祝》都具有较好的基础,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有同志提出:为什么此前昆曲舞台上没有整本《红楼梦》演出?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实际上在小说《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有《红楼梦》传奇创作出来,并在红氍毹上搬演。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收《红楼梦》传奇作品10种,大多都演出过。但那时昆曲已走向衰落,所以这些作品生不逢时,后来只有少数折子能继续演出,而整本演出则很难了。只有盛世才需要昆曲,如今恰逢盛世,所以把旷世名著《红楼梦》搬上昆曲舞台是时代的要求。同样的,把民间故事《梁祝》用典雅的昆曲演出,也是探讨如何实现“雅俗共赏”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近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戏曲的发展可以走互不干扰的两条路:一条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一条是可以大胆“改革”,搞成音乐剧或“话剧加唱”。这种观点看似要求很宽松,实际上不符合戏曲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一定要注意保护其根本特点,即必须保护其民族性;但戏曲从来都是不断革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因而才能在群众中流传。明代的王骥德曾说,世之曲调凡三十年一变,在当代的变化就更是不可阻挡的。另一方面,实践已经证明,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因素,表现新的时代,塑造新的人物是可取的,并非一要革新就必须脱离传统。昆曲在传承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不但对昆曲自身是可喜的,而且对其他戏曲剧种也有重要启示。(原标题:传承经典 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