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际 >> 浏览文章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历代建筑风格欣赏之一

2017/4/21 14:39:56 点击数: 【字体: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历代建筑风格欣赏之一

德国科隆大教堂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历代建筑风格欣赏之一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全景图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历代建筑风格欣赏之一

罗马万神庙圆形穹顶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历代建筑风格欣赏之一

雅典宙斯神庙(科林斯柱式)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西方历代建筑风格欣赏之一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

  自从人类摆脱穴居以后,建筑就无处不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越来越讲究。中西建筑各有其特点及辉煌历史。仅就西方的建筑风格而言,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更新换代,且每一种建筑风格都经过了充分的发展,留下了诸多人类共同的“世界遗产”。作为这份世界遗产的接受者和继承人,我们有必要识别并学会欣赏它们,以丰富我们自己的建筑智慧。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本文想通过西方建筑史上多种风格的展示,让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看看西方文化中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从而激发我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古希腊建筑风格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与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等门类一样,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始祖。公元前5至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希腊文明高度繁荣,建筑也达到鼎盛,建成了宏伟的雅典卫城,包括多座神庙,其中以名扬古今的帕特农神庙最为巍峨壮观,成为整个时代的建筑标志。

  欧洲建筑以五种柱式为基础,其中前三种就是古希腊时期产生的,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三种柱式均以其产生地区命名。以此为基础,后来罗马人又创造了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性柱式,并使其精益求精。直到20世纪初叶,这五种柱式一直是欧洲建筑技术的基本构件,也是欧洲建筑美学的基本要素。

  在古希腊时期最早被创造出来并普遍使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它的特点是粗壮雄健,其高度是柱脚直径的5至5.75倍,柱头高度是柱身的三分之一。它没有柱础,周身有很多凹槽,形成20个左右锐利的棱线。多立克柱式的美主要体现在柱头,柱头的主要部分是檐部,包括额枋、檐壁和檐口。其中精华在檐壁,那里有精美的雕刻。

  爱奥尼柱式是多立克柱式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地方,一是柱身比多立克“苗条”,柱高是底径的9至10倍,檐部也相应缩小,为柱身的五分之一;一是它有了柱础,穿上“鞋”了;柱头底部也增加了两个对称的涡旋,戴上了“耳环”,讲究装饰了;再就是柱身上凹槽的槽沟变成圆弧形,槽背也不再是锋利式,而变成平和的带状式的了。两种柱式,若是拿人来做个比喻,恰好是一对男女:一个是“彪形大汉”,一个是“窈窕淑女”。这是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追求在建筑上的生动表现。

  第三种柱式叫科林斯,它是前两种柱式的进一步发展,比爱奥尼柱式更纤细;其柱头更讲究雕饰,围以忍冬草等草叶形象,使柱头整体像个花篮。

  古希腊人对艺术美的总体要求是庄重、优美、匀称、崇高。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诗学》)。一般纪念性的大型建筑如神殿,只有门,没有窗,四周都是柱廊,柱与柱之间距离都不超过两根柱子的柱围直径;东、西两头各有山花,以雕刻装饰,山花下的檐部亦有精致的雕刻;四周的檐壁都是精美的浮雕。由此可见,欧洲人从一开始就追求建筑的审美功能。

  古希腊的戏剧很繁荣,诞生了三大悲剧和三大悲剧家,喜剧的成就也很高。戏剧的繁荣推动了剧场的建设,故而剧场是重要的建筑之一。古希腊的剧场都是半圆形、漏斗式的露天剧场,有的规模很大,能容纳几万人。古希腊其他大型建筑还有斗技场、广场及敞廊等。

古罗马建筑风格

  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其后历史把这顶辉煌的桂冠戴在了罗马人的头上。罗马人不仅是个合格的继承人,而且是个有为的创新者。有意思的是,这个新崛起的欧洲统治者,虽然在军事上把希腊人打败了,但在文化上却被希腊人的文化软实力征服了。然而罗马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希腊文化,而是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提高,在公元1至3世纪达到极盛。罗马人在建筑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希腊柱式,最终确定的五种形态,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制在欧洲建筑史上大放光彩。

  二是发明了拱券技术,从而为创设巨大的内部空间及其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空间组合提供了可能。这一成果尤其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三是在丰富的建筑实践基础上及时作出了理论总结。公元前1世纪就由建筑师维特鲁威写出了《建筑十书》这一不朽论著。它最早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至今依然是金科玉律,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历久不衰。

  四是兴办建筑教育。公元288年罗马人就创办了建筑工程技术学校,规模系统地培养建筑人才,摆脱了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作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创建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国”的民族,罗马是个气魄宏大并且懂得享受生活的民族,所以这时期的建筑以恢宏、豪华为特色。鼎盛时期,罗马人留下的宏伟而丰富的公共建筑遗产,就技术和艺术而言,最重要的依然是“神”的建筑,其中首屈一指的当推建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万神庙。这是个大型圆形穹顶建筑,地面直径和高均为43.3米(这个跨度记录保持了1800年)。穹顶中央开了一个圆形天窗,直径8.92米。穹内表面做出140个方形凹格以减轻重量,分5圈排列。正立面是一座秩序端庄的柱廊。神庙具有一种巨大的美的震撼力,站在殿内,置身于这样一个宏大而单一的圆形空间,能感到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

  古罗马的皇权势力很大,皇宫建筑无疑也很壮观。就形制之典型而言,当推杜米善皇宫:一头宫殿,另一头花园,中间是住宅;而论功能之齐全,则是哈德良离宫:宫殿、浴场、剧场、图书馆、神庙、花园等。但这两处建筑如今都已成为废墟了。

  古罗马时期商业已有相当发展,人们追求享受,浴场很受青睐,浴场的建筑也十分讲究——结构复杂,拱券技术大显身手,供暖技术十分高超。论建筑之精致当首推图拉真皇家浴场;论规模之宏大,则非戴克里先浴场莫属,可容3000人之众。与此相关,斗技场作为娱乐场所也很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是以罗马命名的罗马大斗技场,这是个椭圆形平面的建筑,最多能容纳5万人。偌大的梯形观众席是以复杂的拱券结构支撑的,外墙由四重叠柱建成,十分壮丽。

  再一类重要的公共建筑当属“大会堂”,希腊文叫“巴西利卡”,意即“王者之厅”,一般用于法庭或大市场。这种建筑通常都是以长方形作为平面,系单向纵深空间,外立面加一圈突现的线脚作为装饰。此外广场和凯旋门也是古罗马重要的建筑景观,前者如现在罗马城内的那处市场废墟,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周围的建筑气派;后者如哈德良凯旋门,是以拱券门洞为特征的双层建筑。

拜占庭建筑风格

  罗马帝国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历史开始进入教会统治的“中世纪”,一直到14世纪。这一千年中思想文化受到严酷的禁锢,唯独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依然兴盛,先后盛行过三种建筑风格,即拜占庭建筑、罗曼建筑和哥特建筑。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古代称谓,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兴起后,通过战争,其版图一直扩展到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北非、两河流域等地区。建筑上,在罗马人发明的拱券技术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些新地域的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形成一种盛行了六七个世纪的新风格,叫拜占庭风格。

  拜占庭建筑摆脱了希腊、罗马时代以墙作为屋顶或穹顶承重的载体,改用墩座或鼓座经由帆拱来发挥这种作用。穹顶可以是群体式的,即以中心的为最大,周围簇拥着4个较小的穹顶,形成集中式形制,以此来扩大内部的空间。平面改为正方形或圆形。穹顶的外壳则鼓出许多,形成葱头的模样。这种风格影响到俄罗斯和巴尔干乃至南亚、西亚一带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最辉煌的代表作是直到现在仍耸立在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诞生于公元6世纪30年代,由查士丁尼一世与大主教亲自督造。查士丁尼多才多艺,为了建造属于自己时代的建筑纪念碑,他特地从小亚细亚请来了最有名的两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作工程师。受小亚细亚建筑的启示,它不再重复巴西利卡的长方形造型和封闭式的承重墙,而采用巨大穹顶覆盖下的集中式和复杂的拱券平衡技术相结合的形制,在穹顶周围的承重部位开设了40个狭长的拱券式小天窗,从而使穹顶显得宏大而轻盈,收到庄严的纪念性效果。奥斯曼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后,将其改为清真寺,在其四周又增设了4根高耸的尖柱,叫授时塔,更加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堪称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

  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后比较辉煌的拜占庭建筑当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了。这座教堂的特点是由5个穹顶组合成正堂空间,并由正立面的5座拱形门宙加以暗示。其正立面辅以纷繁富丽的雕饰。

  拜占庭建筑所创设的穹顶技术为后来的西方国家以穹顶为标志的城市天际线开了先河。

罗曼建筑风格

  若把欧洲建筑史的画面全部展现出来,不难发现,拜占庭建筑是东西方的“混血儿”。但西方建筑的第四代“产儿”却没有沿袭第三代的基因,而主要是按照罗马建筑的基因发展,所以罗曼建筑也叫“罗马式建筑”或“罗马风建筑”。这一代建筑盛行于10至12世纪。它采用了拉丁十字(即在长方形的“肩部”伸出两个袖堂或耳堂)的平面造型原则,放弃了对鼓式穹顶美的追求,而崇尚半圆形拱券。总体上,它以厚重的墙体和连拱的墙面、修长的躯体、狭窄而密集的窗户和高耸的钟塔为特征。美学上,它的外部形象指向高空,有一种意欲奔向上帝的动势;内部则以大殿的简朴装饰衬托圣坛的华丽。技术上,进一步发展了罗马时代的拱券力学,也继承了拜占庭建筑以墩柱为承重的支点,并开始使用后来哥特建筑常用的扶壁。因此严格讲,罗曼建筑是罗马建筑向欧洲建筑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哥特建筑的过渡。从宗教角度看,则是基督教势力向伊斯兰教势力夺回其在欧洲的主要建筑阵地。

  罗曼建筑大多见于教堂、修道院和古城堡,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意大利比萨的比萨大教堂。它始建于1063年,拉丁十字的造型,长95米,纵向4排共68根科林斯圆柱,中堂和耳堂覆以椭圆形拱顶,外墙以醒目的密集拱窗著称。前面的洗礼堂和后面的筒形塔(即斜塔)均为12世纪所建。其中斜塔直至14世纪才完成,费时176年。它斜而不倒,成为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位于德国西南的小城施佩耶尔的施佩耶尔大教堂,也是公认的罗曼风格的经典建筑。拉丁十字形建筑,以半圆拱和十字拱超越了古罗马的木结构;为使拱顶适应于不同的尺寸和平面,它创造了骨架券以取代原来的拱顶,并首次使用了扶壁,且将多个尖顶钟塔组织进前后主体结构中,还在拉丁十字的交点处也融入一座主塔,从而将沉重的结构与垂直向上的动势结合起来。中堂大小立柱有韵律地交替设置;所有窗口狭小,室内幽暗而神秘;装饰朴素,而圣坛则十分华丽。中堂与侧廊的分割打破了古典的“均衡”规则。总之,施佩耶尔大教堂无论技术上还是美学上都是通向哥特建筑最近的桥梁。它在宗教界和政界影响也很大——建成后的300年中,历任教皇、大主教和8位国王、王后都葬在这里。

哥特建筑风格

  作为审美风尚,哥特建筑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高峰与晚期,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高峰。它将前述技术和风格不断改进、创新——把拱券改进为更先进、更美观的尖拱、肋拱形式并发明了“飞扶壁”技巧,从而创造了高旷、挺拔、庄严、神圣的空间形象;同时它把罗曼时期出现的钟塔改进为挺拔俏丽的尖塔,营造出一种直奔上帝的意象。堂内使用高耸俏丽的束形柱,空间幽暗,梯子狭窄且盘旋而上。它的花窗绚丽夺目,内外雕刻丰富精美。可以说,哥特建筑使宗教与建筑、技术和艺术、结构与风格达到完美的结合,是西方古建筑史上华丽的一笔。

  哥特建筑多见于基督教教堂,多彩多姿,琳琅满目。它首先在法国兴起,早期的代表作当推巴黎圣母院,通过雨果同名小说的描写,广为人知。哥特风格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至少有两座:一是法国的亚眠大教堂,位于巴黎附近的亚眠市。它始建于1220年,直到15世纪才全部竣工。这是一座三堂式的大型教堂,拉丁十字长133.5米,宽65.25米,中堂高42.3米;正面有两座钟塔,最高的钟塔耸立于中堂与侧廊的交叉处,达112米。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绚丽夺目。墙壁上的雕饰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主体建筑使用巨大的束形柱。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轻盈。教堂的三座门里的雕刻内容包含各种宗教训条、圣人传记以及创世纪故事,被称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三座门均饰以雕塑,分别以圣母生平、殉道者和最后的审判为主题,被称为“亚眠圣经”,乃艺术杰作。该教堂是最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哥特建筑(1981年)。

  另一座是位于莱茵河畔德国科隆市的科隆大教堂。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双塔高耸,且塔身起点很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建筑之一,仅次于德国的乌尔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因战争等原因断断续续,直至1880年方全部竣工,耗去石材40万吨。教堂依然是拉丁十字造型,东西长145米,宽86米,五堂式,内设5座礼拜堂和5口吊钟。内外雕饰丰富浩繁,雕刻作品达4000件,花窗玻璃共达10000平方米。教堂藏有许多珍宝,其中有两件金器均为无价之宝,一件是藏有从东方前往朝拜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骨的金盒子;另一件是保存名贵珍宝的金神龛。教堂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哥特建筑的晚期代表作也有两座,即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英国的伦敦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后也因战争等原因,直到1965年才竣工。这是一座全部大理石的建筑,正立面为少见的三角形。此外它还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体大,是罕见的五堂式教堂,长157米,最宽处92米(一说109米),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其规模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而在哥特建筑中居首位;二是塔多,共有135座大小石塔,构成一座壮观的塔林,每座塔都是一件独立的雕塑,且每个塔尖都耸立着一尊石雕信徒的立像;三是窗大,它有24扇巨大花窗,创世界之最。

  伦敦西敏寺为英王亨利三世于1245年撤旧所建,也是断断续续,直到1745年才建成两座标志性的钟塔。19世纪又多次扩建、装修,才形成现在的面貌。其雕刻艺术亦甚丰富。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存在于14至17世纪这一时期,其策源地是处于古罗马版图上的意大利。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人在神的面前站立了起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时人们对于神权时代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弃了,而想起了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于是“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马克思语)。它从古代拾回希腊、罗马时代规整、稳重的“十字”平面造型原则和体现人体美的柱式的基本形制,采用以圆拱代替尖拱的技术手段,吸收力学上的新成就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强调秩序和比例,遵循所谓“黄金分割律”,因而以均衡、端庄、典雅、精致为美学追求,从而创造出多种空间效果,来标示属于自己时代的、富有活力的崭新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已成为佛罗伦萨显著城标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尤其是它的穹顶。那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布鲁内莱斯基精心设计的杰作。设计者让穹顶坐落在八角形的墙上,而又巧妙地在墙与穹之间加了个12米高的鼓座,堪称神来之笔;并在穹顶下方周围开了12扇狭高的拱形窗,使穹内透亮;又在穹壁内外加套壳,使穹体体形饱满、俊俏,显得刚健有力,绝妙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以107米的总高在佛罗伦萨这座古城如鹤立鸡群,格外醒目。

  文艺复兴的巅峰之作诞生于天主教的大本营罗马梵蒂冈,即圣彼得大教堂。它自1506年动工兴建,直到17世纪头30年才竣工,跨越了文艺复兴风格后期和巴洛克风格前期;四五代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先后参加了设计,如大建筑师勃拉孟特、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大画家拉斐尔、大建筑师兼大雕塑家贝尔尼尼等,可以说集中了世界历史上人类顶尖级的建筑智慧。从建筑风格而言,它是个内外矛盾体,即主体建筑是属于文艺复兴的,内部装饰则是巴洛克的,后者出自于贝尔尼尼的大手笔。祭坛前的华盖是贝氏设计的杰作。与华盖上下对应的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美的穹顶之一,是这位文艺复兴巨人在人类建筑史上贡献的天才一笔。

  文艺复兴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思想文化和艺术创新意识十分活跃的时代,各种世俗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甚至连那些杰出的建筑理论家都常常离开自己的理论进行设计,手法迭出,如山花的变化,立面的分层,叠柱、双柱、券柱、隅石、拱廊的普遍使用等,产生了如佛罗伦萨育婴院、维琴察圆厅别墅、美第奇府邸等经典建筑。与此相适应,广场的样式也灵活多变,如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复合式广场、集市广场等。

  这也是个建筑理论大有建树的时代。较早的阿尔柏蒂,其《建筑论》(1485,又名《建筑十书》)最早提出把建筑技术作为艺术来追求。其他如帕拉提奥的《建筑四书》(1554)和维尼奥拉的《五种柱式规范》(1562)也都是欧洲建筑学校几十代人的教科书。从这时候起,欧洲造屋者结束了“匠人”的身份而步上了建筑师或艺术家的新台阶。

    (作者:叶廷芳 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