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丁岛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韩国:申遗过度商业化惹人忧
近年来,韩国掀起非遗申报的热潮。项目申报成功后,很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人用来开发衍生产品,并在旅游景区进行售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玩偶、面具及相应书籍等应有尽有。无论是在韩国地铁站的广告栏、外国游客服务中心,还是在本土香烟的包装盒上,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宣传广告随处可见。此外,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民俗村都围绕宗庙祭祀典礼、祭祀乐、江陵端午祭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举办盛大的活动。为了满足游客,“国家级文化财”的表演者不得不往来于不同的演出场地,比如韩国的农乐乐团每天每隔一小时就要演出一场。
虽然这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在演出活动的带动下得到不小的发展,在吸引众多外国消费者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后的过度商业化也引起了当地专家、学者及公众的不安。他们担心这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模式化,逐步失去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东西,以及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法国:申报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方式
法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有着相对理性的态度。从政府、专家到公众,普遍认为非遗申报只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方式,根本目的在于加深青年一代对于被列入名录遗产的认识和保护,而不在申遗本身。当法餐被列为世界非遗时,法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卡特琳娜·科罗娜称“这是对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法国驻教科文组织常任代表于贝·德冈松则认为,法餐成功申遗后,将会更多地加强学校教育。“让青年一代关注自己的美食传统,并将餐桌艺术代代相传才是最终目的。”
在非遗保护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1887年立法保护文化遗产,法国政府于1982年在巴黎成立了世界文化宫,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增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机构不仅通过推广与传统表演、节日和仪式相关的电视节目,出版传统音乐唱片,创办期刊等方式传播非遗,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还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促进非遗保护。为了推动公众参与,世界文化宫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委员会、法国文化部一道,每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
2011年,世界文化宫下设在法国维特雷市的档案存放馆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变身为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这里不仅为“活着的文化遗产”提供基础数据,也是法国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办公地点。非遗各分支领域的专家聚集于此,与法国文化部相关领域的负责人一道,对非遗申报进行研究、跟踪、审核,并对已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制定保护及管理计划。
日本:对申报与传承同样热衷
据资料显示,日本既是非遗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最早实践者。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在1955年展开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指定工作。在日本,这些被称为“无形文化财保护者”的传承人,受到了全国自上而下的尊敬,民间亲切地称他们为“人间国宝”。至今,共有360人被官方认定为“人间国宝”,现存者114人,平均年龄75岁,最低年龄57岁。针对非遗传承人多数年龄较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难题,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规夫曾表示:“找到专业的接班人很重要,但普及工作更为重要。看得懂并感受其中乐趣的人越多,文化财状况越改善,专家也会越来越多。”
日本对于非遗的申报很是热衷。2009年9月30日在阿布扎比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上,审议并批准的76个列入项目有13个是来自日本的。除了申报,日本同样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自1996年《文化财保护法》修订后,日本引入了欧美等国保护非遗的登录制度,建立“文化财登录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通过大众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
意大利:非遗整体保护获认同
意大利在非遗申报和保护方面表现并不突出,但自2001年西西里傀儡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意大利对乡村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开始提高,先后已有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地中海饮食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计划,意大利政府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整体化保护的策略对西西里傀儡戏、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等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本国整个非遗保护的亮点。西西里岛上保留着一些木偶剧场,木偶艺术家沿用多年来流传的制作方法,经过繁复的手工雕刻,将木偶的面部表情雕刻得生动、夸张;表演者根据一些基本的故事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这种表演方式在当地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传,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原标题:非遗申报在国外:重传承保护 减少商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