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际 >> 浏览文章

泰国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立体格局

2015/7/6 12:01:06 点击数: 【字体:


泰国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立体格局

    泰丝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

泰国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立体格局

    泰国手工油纸伞备受外国游客喜爱

    联  文

    泰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开展多种活动,积极推动传统手工艺复兴,引导全民提高对民族文化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以带动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建立资料库 修订法规

    根据泰国1942、1979、1992和2010年制定的国家文化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泰国文化部的核心任务,具体由国家文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该机构后更名为文化促进厅。2007年,泰国文化部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授权该部下属文化促进厅全面负责泰国非遗保护工作,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文化研究、保护、传播、恢复和发展方面的工作,组织各类活动,以实现保护和弘扬非遗的目标。

    2005年,泰国启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含七大类,包括表演艺术、传统技艺、地方文学、体育智力、仪式节庆、自然宇宙、语言,该目录迄今已编入286个项目。

    泰国的非遗资料库设立于200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资金支持,所采集的资料必须被当地民众所认可并已代代相传,内容涵盖泰国历史、传说、故事、民歌、寓言、泰医药、宗教、典礼仪式、谚语、格言等。目前,数据库已收集48套急需保护的非遗资料。

    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须有法律保障和依据,目前,泰国还没有专门的相关法律或条例。文化促进厅与泰国法律基金会、法制委员会合作开展研究,起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该草案主要明确了文化促进厅的权利、义务,并建立国家级、地府级非遗保护和促进委员会,为文化部长和文化促进厅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泰国政府内阁已于今年2月18日通过该草案,交由法制委员会进一步审议,预计不久将获得通过并付诸实施。

    借力基金会复兴传统

    泰国的手工艺技艺精湛,如纯手工泰丝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为泰国赚取了大量外汇。泰国文化部不参与手工艺品的经营与销售,由许多小企业承担。不过,泰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公共机构——诗丽吉王后支持基金会,该基金会努力促进泰国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受到民众的欢迎。

    诗丽吉王后支持基金会创建于1976年,目的是帮助贫困农民通过学习传统手工艺补充家庭收入,同时复兴濒临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如养蚕、摇纱、印染、纺线织锦、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完成后卖给基金会,由基金会在城市及旅游景点的工艺品店中销售。目前,该基金会拥有5万余名工作人员,分别在曼谷吉拉达宫和大城府邦塞设立了两家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培训中心。

    吉拉达宫王后手工艺中心从边远地区挑选贫困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手工艺制作技艺,包括制作金银乌银镶嵌、金属镶嵌、金银器、珐琅、藤编篮筐、木雕、甲虫翅翼点翠、刺绣和织锦等。30多年来,该中心制作生产了23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培养了许多宫廷艺术家或宫廷手工艺人,为泰国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贡献。

    邦塞王后手工艺中心由泰国农业暨合作部负责管理,诗丽吉王后的资助是该中心主要的资金来源,泰国商业部、农业部和工业部也给予拨款。该中心现有31类培训班,每届学员学习时间为半年,迄今为止共培养了2万多名手工业者。中心拥有学员作品的所有权和销售权,对于成功的作品,中心还给予奖金奖励。

    设立国家奖鼓励传承

    “国家艺术家”奖设立于1985年,目的是建立国家艺术家名录,促进相关研究,鼓励在艺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并在国内、国际推广其优秀作品,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艺术家中心。文化促进厅每年评选出若干泰国艺术家并授予“国家艺术家”称号,同时举办获奖作品展览和演出,使优秀文化艺术得以充分传播。获得“国家艺术家”称号的艺术家须向文化促进厅赠送一件其优秀作品,用于传播、研究和教育活动。迄今,文化促进厅已在文学艺术、视觉艺术、应用艺术(建筑,设计)和表演艺术(泰国舞蹈、国际舞蹈、木偶戏、影子戏、泰国音乐、国际音乐、戏剧和电影)等领域授予249名艺术家该奖项。获奖者可获得每月2万泰铢政府津贴、每年10万泰铢医疗补助、每次发生公共灾害时补偿5万泰铢等津贴,以及“传记著述费”12万泰铢。

    泰国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如鼓励相关社区举办各种活动,以传承该社区非遗项目。文化促进厅还通过各地方文化部门和曼谷市文化委员会给予此类社区活动预算支持,组织非遗保护和传承会议及研讨会,通过制作发放非遗保护的小册子、图书等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宣传。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