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际 >> 浏览文章

花鼓灯的文化底色

2015/3/3 10:35:41 点击数: 【字体:

 

 

    李春荣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安徽的花鼓灯艺术都是中国花鼓灯艺术中的典型形态,是中国花鼓灯的代表。

    翻开历史看,无论中外,文明或文化总是喜欢与大江大河相偎相傍。作为中华文化中汉民族代表性歌舞艺术的花鼓灯也不例外,它与中国第三大河、也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重要标志之一的淮河之间,就有着难以言说的关联:花鼓灯艺术就诞生在千里淮河流域这片广袤、神奇,却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花鼓灯是淮河岸畔盛开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滔滔淮河水浇开的美丽之花。在它身上闪耀着民间艺术那五彩斑斓的绚烂光辉,而其中最为夺目的,在我看来,则分别呈现出红、黄、蓝三种色调——一种被称为美术色彩三原色的基色。而这,又恰好对应了花鼓灯艺术的品格。

    一、红色:花鼓灯的风格

    红色无疑是花鼓灯最醒目、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是花鼓灯的主打色。火红的色调象征着花鼓灯艺术热烈、奔放、欢快的风格。

    观看花鼓灯,首先映入眼帘的必定是鲜艳若火的红色:无论是“兰花”头上那大红绸扎出的头饰、表演者身上穿的红袄、红裤、红鞋、红肚兜,还是鼓、伞、扇子、方巾、汗巾等道具,真的是火红一片。在我奶奶的娘家,那里出产一种闻名于世的特产——皮薄、籽红、汁甜的怀远石榴。在怀远,能够与石榴齐名的恐怕花鼓灯是最重要的一个——那里是有名的花鼓灯之乡。每当石榴花开的季节,无论是清晨看着又红又大的太阳冉冉升起,或是傍晚伴着万道霞光的落日余晖,在四周一片缀满枝头、裂开嘴、笑面如嫣的火红石榴花的映衬下,人们围成一圈,随着欢腾、热烈的锣鼓声跳起花鼓灯来。面对此情此景,任你是谦谦君子,抑或窈窕淑女,想必都会情不自禁热血沸腾而手舞足蹈起来。这真是一幅天人合一、风景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美景图,作为农业文明的原生态文化遗存,它将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像火一样的红色永远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因为它还有着驱魔消灾的意义。花鼓灯当然也不例外。红绸、红鼓、红衣……花鼓灯艺人对红色的喜爱甚或可以说是偏爱,据说其根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楚人“尚赤”“尚武”的风俗。不管是否确然,纵观在这方土地上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红巾军、捻军起义,甚至连清末李鸿章的武装被称为淮军,等等,可见这一地域历史上民风彪悍、民众习武应是传统。反映到花鼓灯艺术中,表现为舞蹈动作刚健有力、讲究技巧,尤以男角鼓架子为代表;就连花鼓灯锣鼓一打起来,也是热烈奔放,铿锵震撼,激动人心的。花鼓灯艺术表演风格则整体上呈现出欢快、热烈,热闹非凡的民间艺术、草根艺术的特征。

    二、黄色:花鼓灯的意象

    如果说红色是花鼓灯的主打色,那么,黄色就是花鼓灯的底色。花鼓灯是扎根在莽莽黄淮平原的乡土艺术,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后,自发的、自娱自乐式喜庆丰收的心情外化和情绪流露,是他们对收获的庆祝及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愿。黄伞、黄土地、金秋……当它们贯穿一线时,我们赫然发现:花鼓灯中的“黄”色已然有了色外的含义,它是收获,是丰收,是一切美好东西的象征。它所营造出的意象,直抵在这方土地上生活着的普通劳动者们人生追求的理想: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此,透过闪耀着金秋或金子一样光芒的黄色意象,花鼓灯艺术便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和盘托出。

    自古以来,淮河便是一条让生活在它两岸的人们爱恨交加的河。一泻千里的淮河水既给了其流域地万物以生机,又时常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汪洋恣肆、横冲直闯。决堤的河水所到之处,粮仓成泽国,人畜为鱼鳖。此时的淮河,便当然地成了它的谐音——“坏”河,它给沿淮两岸老百姓带来的就只剩下灾害、饥荒和贫困了。

    因此,当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为了庆祝来之不易的丰收,更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为了“几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坐床头” 的“小农之梦”能够美梦成真,世世代代生活在淮河两岸的人们,就这样一边跳着花鼓灯,一边将金色的梦想寄托其中。行文至此,我突然联想到王家坝——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淮河岸边一个普通的乡镇,也是淮河两岸无数花鼓灯之乡中的一个。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为了淮河中下游无数城市和群众的安全,王家坝人主动开闸行洪几十次,真正体现了“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书写了感动无数人的“王家坝精神”。原来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一次、两次行洪,尚可理解,但几十年如一,数十次开闸自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其中支撑着呢?现在,我终于明白:任凭淮河泛滥,尽管一无所有,但土地还在,毁坏的家园可以重建,美好的希望还在心中珍藏。王家坝人的精神内核不正在于此吗?

    三、蓝色:花鼓灯的情怀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宽广、深厚,仿佛花鼓灯艺术博大的情怀。

    有容乃大。就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样,花鼓灯艺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流布区域内的各种民间艺术相互交融、相互汲取,从而发展成为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它有歌唱(花鼓灯灯歌),有锣鼓(花鼓灯锣鼓),有舞蹈(花鼓灯舞蹈),有戏曲(花鼓灯后场小戏)。它们既可以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表演,联结为一个整体;又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拆分、组合或独立表演。而这,正是花鼓灯艺术有别于其他综合性艺术的地方,也是花鼓灯艺术具有独特价值的所在。

    蓝色还是天空的颜色,是一种纯净、明亮的色彩,恰如花鼓灯艺术的内在品质。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灯唱的是地方的民歌、小调,舞的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劳动动作,说的是老百姓的家常故事。花鼓灯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用乡土的、生活化的艺术形式,反映民情,表达民愿,代表底层群众的诉求,传扬着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质朴情怀。

    正如红、黄、蓝三种色彩被称为美术色彩的三原色,花鼓灯艺术的红、黄、蓝三种色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原色的花鼓灯。

    花鼓灯是过去农耕时代的艺术遗存。随着社会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和推进,花鼓灯艺术的生长环境及土壤有了改变,如何传承、发展花鼓灯艺术,并使之与时俱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和迫切要求。

    曾经有个流行很广的说法,说周恩来总理说花鼓灯是“东方的芭蕾”。一位当年向周总理汇报的老专家一再告诉我:周总理没有这样说,这是以讹传讹。

    花鼓灯与芭蕾舞,一中一西,一土一洋。这是两个无论是舞蹈主体还是客体都迥异的舞种,仿佛一个中国农夫与一个西洋绅士,其共同点大概就都是个男人罢了。不管当初这个说法的产生出于何种目的、什么背景,其实都反映出一部分国人以洋为美、以洋为标准的“媚外”心态,反映了这部分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今天,花鼓灯艺术不仅是国家级非遗,还在积极申请“世遗”,这正是花鼓灯艺术旺盛生命力的反映。我衷心祝愿中国花鼓灯艺术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作者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