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际 >> 浏览文章

精彩比赛背后的民俗落寞

2015/3/3 10:31:02 点击数: 【字体: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2月28日,山东省济南市天气不佳,原本安排在广场举行的2015年济南市首届迎新春舞龙大赛,被迫移到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四楼排练厅举行。即使如此,开赛之前还是有大批民众和摄影爱好者赶到这里,期待一睹这项现已罕见的民俗项目的独特魅力。与兴奋的观众不同,坐在台下的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梅海心里知道,在泉城流传上百年的舞龙,如今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在城镇化浪潮中,这项民俗落寞之中隐含着很多无奈。

    翻滚、腾跃、盘旋……28日的比赛中,济阳县崔寨镇前街舞龙艺术团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大赛一等奖。前街舞龙的历史到底有多久,没有人能说清楚。75岁的前街村村民赵德传介绍,在他爷爷那一辈,村里就有过年舞龙的习俗。每年,村里的舞龙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个月里,村里的青壮年从一大早就开始到村街上舞龙,一直舞到天黑。

    但近些年,前街舞龙参与人员发生了变化——由于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缺人的舞龙队伍里渐渐出现了十几岁的孩子和上了年纪的老人。

    与前街舞龙艺术团类似的人员不齐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舞龙队队员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妇女,有的则全部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上阵。但比人员凑数更为尴尬的,是寥寥无几的参赛队伍。今年的比赛,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累计只收到10支舞龙队伍的报名。根据流程,每支队伍的表演时间为8分钟。“队伍少,全部表演完才80分钟,一个半小时都不到,多少会显得不热闹。”无奈之下,负责大赛组织工作的李梅海只好在比赛正式开始前又设置了“展演环节”:让锣鼓团队先热场,再挑选一些舞龙队伍进行赛前展演。

    济南市迎新春舞龙大赛中,兴隆三村舞龙队算得上较为另类的一个——全队近40名成员均为50岁至60岁的女性。兴隆三村舞龙队“女子军”于2005年成立,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一直活动到今天。“一拿起舞龙的行头,村里人就说我们傻,外出打工一天挣上百块钱,玩舞龙也玩不出钱来。”62岁的兴隆三村舞龙队队员朱民昌说。这次参加舞龙大赛,朱民昌和她的队友们每人掏了140元定做服装,新购舞龙和锣鼓家什花费的数千元也由队员们均摊。虽然嘴上会抱怨,队员们对舞龙还是由衷地喜爱。“舞起来就很高兴,跑跑跳跳也能锻炼身体。”朱民昌说。

    然而,在济南市的城乡村庄中,舞龙这项民俗确已式微,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不但仅存的舞龙队的表演时间都已大大缩短,舞龙的部分经典动作也已失传。为此,今年1月5日,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举办了济南舞龙队伍骨干培训班,全市各县(市、区)文化馆选派的18名舞龙队伍骨干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大到完整的套路,小到动作细节,培训班的老师都给予了认真讲解。“其实就是想让各地骨干有一个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规范套路,提升整体水平。”李梅海说,此次举办的舞龙大赛与培训班一起,将成为今后济南市常规性的平台活动。

    “跟老一辈舞龙队伍相比,现在参赛队伍的水平还是在下降。”看完首届迎新春舞龙大赛,李梅海表示,上世纪90年代,济南市每年都会举办“百龙大赛”,百余支舞龙队伍同台竞技,场面非常热闹。

    曾长期从事农村文化消费研究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凤莲指出,在城镇化背景下,部分乡风民俗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壮年劳力只在过年时间回乡,这多少会影响民俗的生存土壤。”

    “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基层的群众文化正蓬勃兴起。政府对群文工作越来越支持,但还不能马上‘解渴’。”张凤莲认为,舞龙等民俗活动的落寞有着现实背景,需要各方面合力,在增加保障经费的同时,探索社会力量介入,促进群文活动发展。

    “济南市迎新春舞龙大赛今年是第一届,我们计划以后每年都举办。”李梅海说,参赛范围将从文化系统选拔改为面向全社会征召。“多在媒体上宣传,三五年之内舞龙应该会恢复,我有这个信心。”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