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10月,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巴黎蒙福尔特剧院举行。在为期6天的戏曲节期间,来自重庆、安徽、福建3省市的4个剧团为法国观众献上了6场中国戏曲,传统剧目《女驸马》、《天仙配》及现代京剧《红灯记》大受欢迎。
本报记者在剧院里看到,每一场演出都有众多法国观众前来观看,其中年轻人的比例不小。“演出棒极了,非常令人难忘。”一位在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学生看完《三打陶三春》后非常兴奋,这是她第一次在剧院里看京剧。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学生董骅言则用“叹为观止”4个字形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来的经典剧目《女驸马》。在“中国戏曲的表演特色”专题讲座上,重庆市京剧团团长张军强介绍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表演形式,演员上台配合做示范,许多法国观众还认真做笔记,提问环节更是积极踊跃。
自2003年创办以来,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已邀请国内近20个剧种、20多个剧团到巴黎演出,最初观众中华侨华人居多。现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剧院合作,面向法国观众售票,把戏曲节做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化品牌。
说起中国戏曲在法国的“推广经”,戏曲节艺术总监吴钢说,故事情节完整的全本戏更易被外国人所理解,而集中展演多剧种,更有助于外国观众认识中国戏曲的发展与特点,“我们还请了解中国戏曲的外国专家翻译唱词,尽量简化舞台布景,全靠演员的表演打动观众”。记者在现场也注意到,每场演出的道具都是以一桌两椅为核心,结合茶具、蜡烛等简单的中国民间传统生活用品,巧妙地变幻出精彩纷呈的效果。
“中国戏曲外国人评”,这是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的一大特色。在法国文化部的认可和支持下,戏曲节设立了多个奖项,评选出最佳演员和演出团体,以期鼓励和促进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本届评委会主席由深谙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法国文化部荣誉戏剧总监武尔茨担任。重庆市京剧团的《三打陶三春》摘取了今年戏曲节最高奖项塞纳大奖。
经过稳扎稳打的积累,戏曲节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法国观众。法学家琳内不但场场不落从头看到尾,还每场多买一张票带朋友一起看。她告诉本报记者,优美的唱腔、绚丽的服饰、五彩的脸谱、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都让她着迷。武尔茨认为,培养观众需要时间的积累,喜爱中国传统戏曲的法国观众队伍在一点点扩大,有法语字幕的帮助,他们能渐渐理解中国戏曲传递的价值和内涵。蒙福尔特剧院负责票务的弗洛朗·布拉孔介绍说,每届戏曲节的票房收入以及观众上座率都非常可观,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剧院持续承办这一戏曲节的最主要原因。“每届戏曲节都会吸引新观众来我们剧院看戏,也为我们拓展了新的观众群,这是我们最看重的。”
对于国内林林总总的剧团来说,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并不是其走向海外的终点。11年来,一些中国剧团在戏曲节结束后,又将中国戏曲带到了法国其他地方。今年,法国普瓦提埃孔子学院、西部的边远小城都是中国剧团深入法国基层演出的目的地。武尔茨对本报记者说,让更多的法国人认识和喜爱中国戏曲,才是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中国驻法国使馆临时代办邓励在谈到提升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影响力时自信地说,本届戏曲节取得成功进一步说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戏曲完全有能力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原标题:中国戏曲让法国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