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逻辑———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庞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39.00元
有一个这样的书评人,他和你的读书旨趣高度契合,都喜欢史景迁、于建嵘和李炜光;他对你希望了解的主题有更多的阅读积累和更清晰的知识结构;他写的书评较少或者几乎没有“我”、“作者”或者“笔者”之类的第一人称的主观判断,而是引证所评书籍相关的资料、数据和专家观点,集成对该书籍解析;还有最要紧的一点,虽然书评写得理性,但他的文字不会显得麻木冰冷,而是透过条理清晰的分析和谨慎克制的评价唤起你久违的思考和不常见的反省……我终于遇上这样书评人写的书评--《阅读的逻辑》。
这个书评合集收录了庞溟近年来对政治、经济、历史、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热门或者非热门(行家术语“被低估”)书籍的书评。这些书评并非就书论书,而是立足于所评论的书籍,联系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相近的主题资料以及存在衔接的现实问题。这些书评,已经不仅仅是对书籍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思想的提炼,它们超越了常规意义的书评的范畴,跨界发展到破解写作主旨的前世今生,追寻作者藉由这本书传递给读者的信息,甚至引导读者超越作者给定的边界继续探求一本书引申出的种种值得思考的问题。难得的是,这些书评并不张扬着“评论”本身蕴含的主观作风,而是在条分缕析、深藏不露的笔触之间,给“评论”找到一条实证主义的叙述风格,告诉爱书的读书人,可以通过像庞溟这样分析和评价一本书,获得冷静的智慧。
毋庸置疑,书评的一大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可以说,书评是我们选书的导航仪,通过它找到我们感兴趣的书。但如果书评仅仅是导航仪,我们经书评推介读到了想读的书,关于读书的活动就像吃饭穿衣一样一次性消费完毕了吗?阅读对于生活的功能就实现了吗?而这样的书评和“推荐理由”、“内容简介”有什么区别?书评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这种追问通常都没有标准答案。陈平原老师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的那段话让人无法忘记,他说:“谈读书其实是这个意义: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如果我们都认同“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这个结论,我们一定不会止步于书评就是选书导航仪这个定位,因为这个定位还不足以引导我们在找到心仪的书后充分领略心头所好的种种美妙,没法成全作为终极目的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还要孜孜以求书评能为我们的读书生活贡献的独特价值。
在《阅读的逻辑》这本书的跋《我们要的是怎样的读与评》中,庞溟提到:“好的书评决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次上,而应该在原书基础上深化开去,到达方法论的层面。方法论绝不会背叛你,它是逻辑,是思维,是意识,是习惯。……书评的意义,也是阅读的意义。……书正是我们命定的咒语、秘密和谜,而我们需要的书评是解除咒语的咒语,交换秘密的秘密,到达谜的谜,是魔杖,是钥匙,是地图,护送着我们自由的思考、生命的勇气、求知的欲望和相互的认同。”这是庞溟对于书评的独特价值的自述。
他用自己83篇书评的合集实践了他对于书评使命的追求。记得梁文道曾在他的一本时评书中写道,评论文章读者寥寥,或者因为被评的对象时过境迁,或者因为读者对所评事物了解不充分,因此对评论内容共鸣不足。但庞溟提出的书评方法论已经有足够的立意,他传播的不仅仅是书评本身的内容,而且是解析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的***器。这个***器传播富于反思内省的思考力,从而使读书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是的,它是你可能需要的读书***器。 (原标题:我们需要怎样的读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