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豫剧为主的河南戏剧演出市场上,一部由我省著名笑星范军领衔主演的话剧《老汤》,沸沸腾腾地开了锅。连续两天的演出,让观众欣赏到一出具有河南本土地域特色的话剧,新鲜又有味儿。
可是,就在这锅“老汤”还在初期筹划“配料”时,就曾有人质疑:“怎么想着排话剧啊?河南人不爱看啊!”记者当时就跟着疑惑了,排话剧怎么了?难道河南观众与话剧是不兼容模式吗?
记者不禁想到之前多次采访文化活动时,类似“没办法,咱们的观众不爱看、不爱听”的说辞有很多,似乎许多问题的症结归结到“河南观众”这个“沉默的大多数”面前,都会立刻消弭掉,无解又无奈。可是,谁在代表河南观众呢?在今年4月,距离北京著名的小剧场团体开心麻花来郑州演出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身边各种亲戚朋友的来电不断:“你有话剧《乌龙山伯爵》的票吗?”这段时间,又有不少观众开始求票:“听说话剧《蒋公的面子》要来郑州演出了,你有票吗?”记者只能提醒他们,爱看话剧的人还蛮多,再不去买票就没好位置了。河南观众对话剧的需求,真的没人看见吗?
如今,话剧正在历经一场“文艺复兴”。在长久地被缚在“高雅”的高阁之上,寡淡地与观众遥遥相望后,话剧正在经由小剧场模式,慢慢地从小众走向大众。综观这些年的话剧演出市场,先锋的、经典的、搞笑的、玩概念的、再现历史的、搞社会批判的,不同类型与质感的话剧,正在进入人们的日常文化消费形态。孟京辉、赖声川这些话剧导演的名号比许多影视导演都要响亮,观众对《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青蛇》等这些名作都如膜拜般趋之若鹜。
诚然,除了北上广,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没有长期稳定的、常态化的话剧演出市场,这确实是话剧在当前多元文化类型下的生存状态。但不要忘了,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能有一个多元的文化生态,由观众进行取舍。地区之间确实是有特定的审美趣味的,但吊诡的是,当我们一方面以固守的眼光,活在一个想象中的具有“河南特色”观众群里,刻板地给所有的观众划定统一的趣味,并对河南的文化演出进行武断的自我否定与删除时,另一方面,观众却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眼巴巴干瞅着北京、上海的各种文化演出,呼喊着“好想看×××”、“好想听×××”,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谁也不搭理谁。多元文化演出市场这锅“老汤”,还需演出团体+观众一起来熬啊!(原标题:多味儿“老汤”还需你我一起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