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农村文化要有“灵魂”“载体”“根系”

2013/7/19 15:34:36 点击数: 【字体:

  今年上半年,国家行政学院第12期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山东开展“三进三同”教育。本人作为其中一员,在与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烟庄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我发现,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文化活动匮乏,精神生活荒芜。二是传统民俗式微,族群意识趋淡。烟庄主要发展林果畜牧业,尽管不是传统的粮食耕作,但劳动强度依然很大。据老乡介绍,一年360天都要下地务农,休息时间很少,种粮食冬天还有农闲,但种果树冬天还要减枝。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七八点就睡,文化娱乐活动少之又少,至多也就吃饭时看看电视。平时村里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甚至村民自发地打麻将、打扑克都组织不起来。如今烟庄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8200元,已经达到了温饱水平,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层次显然没有相应提升。由于劳作繁忙,村民相互间交往很少,村里的集体活动更少。老乡说,每到年节时候,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回来参加族里、家里的祭祀活动,他们家族的观念比以前淡了许多。村里从前还有唱大戏、闹社火、剪纸等民俗活动,如今没有多少人会,也没有多少人喜欢。传统民俗逐渐消亡的同时,新的民俗却没有形成,传统习俗所担负的传承农村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正在消解。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农村文化要有“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也是精神富足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教育造就一支文化自足、精神健康、民风淳厚、生活幸福的新农民。在中国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全面转型期,农民的精神文化也正在构造和重建。在这个时候,农民文化建设不能靠自发生成,应该要主动引领和积极导向。首当其冲,要引导农民追求精神价值。长期的经济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然而,在物质利益被极大推崇和强化的时候,它又开始主导农民畸形价值观,产生了“一切向钱看”“挣钱就是硬道理”的想法。在烟庄,我们一再询问已经温饱的农民“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赚更多的钱”。这种忽视精神生活、只满足物质欲望的人生是可怕的、后果是严重的,当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缺失和扭曲时,这必将在未来中国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引导农村文化建设,还要提升农民文化层次。地方党委、政府,农村自治组织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立足农村现实、结合农村实际,突出特点、有所侧重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

  第二,农村文化要有“载体”。文化无形,它代表精神思想、知识学问、伦理道德、心灵情感等意识形态;文化有影,它又是通过各种有形的活动、礼仪、程式、器物等载体去呈现。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正在断裂。文化所赖于存在的载体,如戏剧、民俗、节庆、手艺等等,面临凋敝甚至湮灭。以往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如,戏剧《赵氏孤儿》传递了中国人义薄云天的传统伦理,祭祀祖先凝聚了族人的精神,春节习俗构筑了重视家庭浓厚氛围。但这些根基的瓦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给予极大打击。即使是现代国家,民俗依然在文化传承中担当重任。如日本非常重视民间习俗,每一个城镇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景观。一到节庆时,身着传统服饰的日本人倾巢而出,无论男女老幼都以极大热情参与各种文化仪式,他们在这些民俗中获取日本人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 因。中国农村文化要生根,必须要恢复原有几千年形成传统民俗。比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等节庆文化,祭祀上坟、婚丧嫁娶等宗族礼仪,戏剧、曲艺、手工艺等民间文艺等。在恢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形成新的民间习俗,以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化的需要。如,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春节晚会、乡村歌手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三,农村文化要有“根系”。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种文化场馆、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等硬件投入“硬”,但文化人才、文化机制、文化效果等软件打造“软”。地方党委、政府经常搞一些文化“三下乡”,但送去的文化,或者不需要、或者没兴趣、或者留不下,水过鸭毛,效果不佳。我们应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把农民文化从“输入”式变成“内生”式。应研究农民的文化需求,从农民的兴趣出发,善于发现发掘产生于农村生活的好的文化形式及文化内容,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持和培育。比如,青年农民喜欢上网,可以组织网络兴趣小组,学习交流最新网络知识,引导农民通过网络去学习提高,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应培养造就农村文艺人才,通过定向资助扶持、培训教育等方式,组织发展文艺人才队伍和文艺志愿者队伍,通过农村文艺骨干带动农村文化活动。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创建各种文化品牌,如临沂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就打造了孟良崮战役、红嫂、沂蒙六姐妹等品牌;临沂的书法资源丰厚,打造了中国书法名城,建设了书法广场,修缮了王羲之故居,这都是成功的做法,应该发扬光大。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不是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文化权益,让农民在文化活动中,自己去选择、去组织、去参与、去传播,使农民文化真正开枝散叶、郁郁葱葱,农村文化出现的那些问题自然而然会得到解决。 (原标题:农村文化要有“灵魂”“载体”“根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07-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