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博物馆教给我们什么?

2013/7/11 17:18:43 点击数: 【字体:

 

博物馆教给我们什么?

 孩子们在体验模拟考古

  伴随着博物馆变革步伐的加快和博物馆事业的日益繁荣,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博物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实践以及博物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样式正以多元化的方式不断涌现。博物馆如何适时做出调整,及时对博物馆教育的职能和角色进行转化,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公众教育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2013年7月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博物馆召开。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甘肃省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承办,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6家博物馆、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围绕主题“博物馆与教育”展开讨论。

  博物馆教育应重“情”

  信息时代,全球博物馆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人们完全可以足不出户,便能通过网络及时便捷地获取知识,为什么还要来博物馆?当获取常识性的知识已经不需要前往博物馆时,博物馆还能提供什么?

  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认为,观众在博物馆中学习具有非正式、自愿性、情感性和变革性的特征,这也是博物馆教育与正式的学校课程、阅读印刷品、进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的区别所在。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变革性的、情感性的体验,在此过程中,观众在一种非正式的、自愿的环境中,培育新的态度、兴趣、鉴赏、信仰和价值观。

  博物馆最关注的,是观众对展品的“感受”,或者说博物馆学习主要是“情感的”,这些情感影响观众的态度、兴趣、信仰,甚至价值观。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博物馆服务对象成长的特殊教育种类。这里的“成长”不仅是拓展智慧,还包括提供多种体验,增长观众自身的能力以增进他们对在博物馆所经历的各种事物的理解,鼓励他们为实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

  “所以,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不应当像一名雕塑家,面对一堆无形泥土,为它塑形,而应当像一个园丁,他并不改变其教育对象(观众)的基本现状,而是以此为基础,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宜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安来顺说。

  “中国博物馆中有九成属于历史博物馆,但目前并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国外也没有很好的经验借鉴。”南开大学教授黄春雨认为,历史博物馆教育更重要的是价值教育,而非知识教育。“博物馆教育应该从满足公众的体验、求证、验证等这种心理需求出发,这样的博物馆教育就能与课堂教育区别开来。”黄春雨说。

  展教结合实现教育功能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严建强介绍了历史上和现代社会各国博物馆关于展览与教育方面的做法,总结出博物馆与教育的亲缘关系是在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完成的,经历了公共化、媒体化和拓展式3个阶段。公共化为教育构建了必要的平台;媒体化的主要渠道是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现实实现;展览完成后,应围绕展览的核心产品进行深度发掘与广度开拓,以巩固、扩大和深化教育效果。“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他说。对于展教结合的方式,他用丰富的案例来进行论证和启发:

  2012年6月至10月,首都博物馆举行“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特展,期间推出了一系列主题讲座:6月9日《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古往今来》、6月23日《合院之城》、7月7日《品味胡同》、7月21日《北京城中轴线》、8月18日《北京的名人故居》等10场,来配合和深化展览效果。

  浙江省博物馆在《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之际,举办《富春山居图》及馆藏绘画临摹大赛。青少年、书画爱好者、社会各界人士都可报名参加。参与者将首先在讲解员引领下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而后进入临摹地点进行《富春山居图》及其他指定馆藏作品的临摹,作品当场完成并上交。

  “飞跃的子民:台湾原住民艺术特展”期间,规划了艺术特展、表演活动、教学活动、教学讲座与影片欣赏。表演活动共4场,包括台北市原住民少年合唱团、少多宜的Amis传统乐器演奏等;教学活动针对台湾原住民的手工艺艺术推广,共规划皮雕、陶艺、刺绣、琉璃4项教学活动,授课者为原住民专业创作人才;专题讲座共4场,邀请5位专家学者,就原住民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作分享与交流;影片欣赏包括《哭泣的高丽菜》(泰雅族)、《陌生的熟悉》(排湾族)、《看!南王的二三事》(卑南族)等32部各族精彩纪录片。

  不满足于“第二课堂”

  博物馆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学生观众也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的结合严重不够。湖南省博物馆助理馆员刘平认为“物件探索学习”(object-based inquiry learning)这一在当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理论会对我国博物馆针对学生的教育颇具启发价值。“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实物性、直观性,适应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博物馆具有丰富的物件资源,这正是博物馆的特点与优势所在。针对物件开展探索学习活动,可以使博物馆教育保持其独特性,避免与学校等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同一性。”

  然而目前博物馆教育实践未能彰显博物馆的教育特色,存在物件运用的单一化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件运用途径的单一化,即物件通常仍只是概念学习的例证与配角,学生针对物件学习的能力,或者说与物件对话的能力,基本上没有被引导或开发;二是物件运用方法的单一化,即说教式的方法在博物馆中往往仍大行其道。

  “物件探索学习可以打破博物馆教育实践中运用物件的单一化取向,赋予物件丰富的内涵,致力于提高参与者与物件对话的能力。‘物件探索学习’即利用博物馆藏品或展品作为发展课程概念的核心,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运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针对物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发掘信息;使用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激发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用开放式问题回应学生,或者让学生重新聚焦于物件,以此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学生导向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找寻得出答案的方法。对一个物件的研究可以衍生出物与古人、物与时代、物与思想观念、此物与他物、古物与今物、物与现代人等多个思考维度。”刘平说。

  让博物馆教育亲近乡土

  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博物馆教育显得十分薄弱。2011年和2012年,东北师大自然博物馆针对农村尝试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通过调研、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多渠道开展农村博物馆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今后开展博物馆农村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会上,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教授李迎化总结了他们的调研结论。针对农村、农民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诸多障碍,包括农民对博物馆认知度较低、组织观众相对困难、教育活动受季节限制、博物馆教育服务人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城市博物馆教育内容与农民存在差距。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东北师大自然博物馆首先依靠农村地区较为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组织观众。其次,通过“借船出海”提升人气,比如吉林省吉剧院送戏下乡时往往能吸引大量群众,博物馆便与剧院一同下乡开展活动。同时,还与当地政府联合在学校开展活动。 (原标题:博物馆教给我们什么?)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7-1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