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随着申遗的成功,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作为农耕文明经验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有何实用价值?申遗成功后,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保护,又当采取哪些新措施?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过去曾被誉为“第五大发明”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以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行划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国际气象界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面对大自然季节转换,河南人都会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精准:惊蛰,天上初雷惊起地下蛰虫;芒种,小麦成熟;霜降,水汽凝而为霜……“二十四节气”申遗在河南找到了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登封观星台,一是内乡县衙“打春牛”。
“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打春牛”是内乡县知县每年立春时进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观星台在申遗中的分量更为厚重。登封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北邻创建,通过实地测验,测定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确时刻,编制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12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学者张西昌做客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非遗大讲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再认识和人文化,它不仅为农事生产提供标示,同时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异而不断衍生丰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可以说,它是农业文明的线索与基石。”同时,他认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才能完整显现。
现在如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古老的民俗歌谣也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再次走红。然而,“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知道“二十四节气”的人又有多少?
在张西昌看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的转型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大大淡化。但是,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的根性角度而言,工业文明并非我们的情感来源和身份标示,当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农业文明传统体系中所包含的生活细节和审美情感仍能唤起我们的回忆。他表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是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我只记得二十四节气当中几个重要的节气,比如清明、冬至等,其他的并不在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侯同学表示,清明祭祖、‘冬至大如年’要吃饺子,还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意味着开始农忙了。他认为不管什么节气都要有仪式感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省中医一附院功能检查科主任熊艳霞却十分熟悉“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她说,“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与人体生命科学及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内涵。熊艳霞时常提醒病人,顺应节气进行调理日常生活和饮食,可以起到保健养生作用。比如谷雨节气,宜护肝、养脾胃,冬至时节人体心阳最弱,宜多吃补心食物。
今年35岁的刘莹在金水路上的省直机关上班,她时常给儿子讲授关于“二十四节气”知识以及相关成语、诗词。她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之果,让孩子学会用它来观察和体味时节,把自己融入太阳引领的大自然变化规律中,孩子们会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对此,省实验幼儿园的李莹老师深表赞同,她说,每逢中华传统节日,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会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看动漫、讲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会发现很多新鲜好玩的知识,知道春分要祭日、立夏可撞蛋、秋分到田里摸秋、冬至该画九九消寒图了。这一样一样都跟天时配合,是地缘是历史,是传统是文化,更是生活。
未来如何保护和传承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很多年轻人只知道阳历和西洋节气,漠视中华传统节气节日,相关歌谣、谚语也被渐渐淡忘。
12月21日是冬至日,登封“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主题文化活动”在告成镇观星台启动。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祭拜周公、测日影、诵读二十四节气歌等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同时,当地政府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会聚登封,为二十四节气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
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周晓庆认为,登封二十四节气传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代表性社区,登封应建立学术研究体系、传承人体系、传习所体系,文化培训体系,传承活动体系(原生态民俗保护,文化展示)等,动员全社会力量把二十四节气传承下去。
“登封是中华文明的圣地,建议制定登封宣言,打造现实意义的文化圣地。”北京大学教授张帆说。
如何抓住“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契机,进行保护与传承节气文化?省文化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不同的活动,采取项目保护、基地保护、传承保护等多种措施,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传承下去。